


葫芦的种植历史,大抵是相当久远的。
在《诗经》的作品中,就有几篇诗歌写到了葫芦。
葫芦在《诗经》的作品中,作用主要有三种:
第一、嫩的葫芦叶,采摘下来用为菜肴的食材。
《小雅·瓠叶》的诗篇中写道: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陸璣詩疏》:匏葉少時可為羹。可见当时嫩的瓠叶主要是做羹的材质。
古代的葫芦科植物或许有多种,未必都是今天的葫芦或者瓠子。因此,有的葫芦科植物的嫩叶,其味不苦,是可以用来煮羹的。
第二、成熟的干枯葫芦剖开为瓢,可以当作酒具。
《大雅·公刘》的诗句写道:酌之用匏。就是指的在宴会上,人们用葫芦瓢制作的酒具饮酒。
而且,当时还有新婚夫妇在成亲的仪式上,用葫芦瓢制作的酒具喝交杯酒的民俗。
第三、成熟的葫芦干枯后,可以系在腰间增加浮力,成为人们渡河涉水的辅助工具。
《匏有苦叶》中的诗句“匏有苦叶”,有的解读者认为,这里的“苦”字实际上是通“枯”字,指的是葫芦叶子已经成熟干枯,就可以把葫芦采摘下来,当成系在腰间渡河的辅助工具。因此,后面诗句写的“深则厉”,不是指解衣涉水,而是指把葫芦系在腰间涉水过河。
《诗经》中的诗歌写到的葫芦,最具寓意的诗句是《小雅·东山》中的“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对这句诗的解读有些分歧。私意以为,这句诗句是指出征三年终于在战事结束后解甲归田的男子,在归乡的路上想象的家里庭院中的情景。这位男子娶了美丽的妻子,当初在婚礼上两人就是用葫芦瓢制作的酒具喝的交杯酒。而在男子被征出战之后,家里的妻子苦等三年之久。因为战乱征兵的原因,乡野家居都是一片荒疏,就连系蔓挂在柴堆上的葫芦,也已干枯却无人采摘……由此,古代就有“敦瓜”的词语典故,指的就是因为战乱造成夫妻分离的辛劳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