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邁。視爾如荍,貽我握椒。
《陈风·东门之枌》在《诗经》的作品中,是在韵读上有着一些难点的一首诗作。
一般来说,《诗经》中国风部分的作品用韵是比较规范的,解读相对来说也并不难。但是,《东门之枌》这首诗歌在用韵上,有些特殊之处。
《东门之枌》全篇只有三段,其中第一段和第三段的用韵比较容易理解,没有大的解读难点。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第一段使用的韵字,是上古诗韵中鱼部的“栩”字和“下”字。
毂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第三段使用的韵字,是上古诗韵中月部的“逝”与“迈”和幽部的“荍”与“椒”字。与第一段只押一个韵部的韵不同,第三段是分开押韵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押的月部的韵。第三句和第四句押的幽部的韵。
《东门之枌》韵读的难点,在第二段。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其中,“差”字是上古诗韵中歌部的韵字,“原”字是上古诗韵中元部的韵字,“麻”和“娑”字是上古诗韵中歌部的韵字。
可以看出,第一句句尾的“差”字和第二句句尾的“原”字,是两个韵部的韵字。通常诗歌是在偶数句的句尾押韵,而“原”字与“娑”字却看上去并不押韵。反而是第一句句尾的“差”字,与第四句句尾的“娑”字,都是上古诗韵中歌部的韵字,彼此是可以押韵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东门之枌》第二段的诗句在久远的古代传抄时出现了错误,把第一句和第二句的位置弄反了,正确的诗句顺序应当是“南方之原,毂旦于差。不绩其麻,市也婆娑”,这样就合乎押韵的规则了。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纵览《东门之枌》的全篇,除了顾及押韵关系之外,还要顾及诗句各个段落的对仗关系。
《东门之枌》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存在着前两句诗句的对仗关系:
毂旦于差,南方之原。
毂旦于逝,越以鬷迈。
这里,第三段诗句的押韵是合乎诗韵规则的,“逝”与“迈”字都是上古诗韵中月部的韵字,押韵完全和谐。那么怎么解读第二段的韵读关系呢?
第二段的诗句排列顺序,其实并没有错。
《东门之枌》的创作者是为了兼顾诗句的押韵和对仗两个方面,在此采取了特殊的词句处理方式,就是刻意保持了第二段和第三段前两句诗句的文字对仗关系。王力先生则在《诗经韵读》一书中,认为第二段的诗句是上古诗韵的歌部与元部通韵。
差、麻、娑——歌部
原——元部
如果是这样,知道上古时代的诗歌创作规则允许歌部与元部的韵字通押,那么《东门之枌》第二段诗句的押韵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叙述的逻辑上,《东门之枌》全篇都是用观看子仲之子婆娑起舞然后向她表示爱意男子的视角叙述的事情。
第一段叙述子仲之子经常在东门之枌和宛丘之栩婆娑起舞。
第二段叙述子仲之子在晴好的良辰吉日,暂停了绩麻的劳作,去了南方之原的集会婆娑起舞。因为,这是女子结识心仪男子的难得机会。
第三段叙述在如此良辰吉日,青年男女欢快地聚集在一起。爱慕姑娘的小伙子向其表示爱意说,你美得就像花朵艳丽的荆葵花。而姑娘羞红了脸,将一握花椒塞在了小伙子的手上。
上古习俗中,花椒多子,喻示着男女结合后的多子多福。
姑娘把一握花椒送给了说她美得如同荆葵花的小伙子,就是接受了他的求爱。也就是说,赠椒在诗里有暗含的男女相恋定情的诗意。
在《诗经》的诗歌中,写到花椒在男女婚恋中的寓意的诗歌,还有《椒聊》,可以与《东门之枌》参照解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