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借硯村廬
借硯村廬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757
  • 关注人气:5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山》:爬蔓悬在柴堆上的葫芦是苦是枯

(2020-08-22 14:40:54)
标签:

东山

分类: 诗经赏析
《东山》:爬蔓悬在柴堆上的葫芦是苦是枯
《东山》:爬蔓悬在柴堆上的葫芦是苦是枯

         《豳风·东山》中有两句诗句,虽然读了几十年,但是至今还是不能确定其精准的诗意。这两句诗句,就是“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东山》的全篇诗意,是描写一个被征出战三年之久的男子,在战事终于结束后即将返回家里,与久别的妻子重聚。在他脱下戎装换上平民的普通衣裳归乡的途中,细雨濛濛,浮想联翩。这位即将回到家乡的男子既回想起了战场生活的艰苦,也联想到了在他应征离家后,由于战乱家乡少了青壮年男子,无论是庭院还是田野都是一派萧索的景象。如今长达三年的战事终于结束,出征的男子得以返乡与妻子重聚,妻子想必会连忙洒扫清理屋子,迎接丈夫的归来。
     在这位离家三年之久的男子心里,始终没有忘记当年娶回美丽的新娘的新婚情景,心里荡漾起了久别胜过新婚的强烈情感。那时的新婚生活是如此美好,如今离开家三年的光阴已经过去,夫妻久别重逢之后的生活又该如何?已经离别了三年之久的妻子,如今又是什么样的姿容?
     在这位归乡的征夫的心里,经历了三年的血腥残酷的战争厮杀,对夫妻相聚的家庭生活充满了期待。在他的想象当中,似乎已经看到了家里庭院的景象:院子里的柴堆上面,悬挂着藤蔓攀延的圆圆葫芦,展现出一派家庭生活岁月静好的氛围。想到这些,从生死难料的战场活了下来,终于得以回到家乡的征夫,心里充满了温馨与期待。
        在《诗经》的作品中,经常使用类似今天的“意识流”和“蒙太奇”时空场景切换的艺术创作手法,使得诗歌的形式与内容都更加丰富蕴藉。但是如此一来,却又让后世的解读者感到难以跟上诗人的诗意转换节奏,于是在诗意的解读上便出现了疑惑和困窘。
     就拿《东山》来说,第一段的诗句起初还是顺叙,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男子脱下战袍换上平民衣裳解甲归田,然后在归途中却回想起了三年征战的战场生活。就像蠕动的野蚕一般的兵士,在野外的战场上顶着寒风,夜里只能蜷缩在兵车的下面避寒睡眠。
     而到了第二段的诗句,则是归乡的男子想象中的家乡由于战争征兵的原因导致的凋敝景象。瓜蒌已经结了果实,藤蔓爬到了屋檐,却也无人修剪清理。屋里爬着虫子,门上结了蛛网。村落田地里野鹿出没,而到了夜里更是只有萤火虫的磷光闪耀,像鬼火一般令人悚然。但是,就算家乡真的如此凋敝荒凉,总还是自己的故园,没有什么可怕的,依然让出征的人为之魂牵梦萦。
     第三段描写了战事终于结束,征夫们可以归乡了。在家苦等三年受尽劳累的女人们哀叹唏嘘,但是连忙打扫清理屋子,迎接出征的男子们回到家里。
     就在这时,归来的男子想象到了家里的景象,柴堆上悬挂着藤蔓相连的团团的葫芦。已经有三年之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的温馨情景了,怎不让人思之心动。
     当初新婚仪式上,夫妻两人就是用剖开的葫芦瓢作为酒具,饮下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交杯酒,意味着要相爱终生白头到老。而今妻子在家苦苦支撑三年,信守着当年的承诺,想起这些征夫的心里百感交集。
     几年前迎娶新娘的场景,永远铭记在男子的心底。而今三年过去了,在家的妻子承受着独自生活的艰难困苦,当年新婚时的美丽容颜会有如何的改变?
    《东山》的诗句没有写出这篇诗歌中夫妻如何重逢的结局,却给千年以来的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丈夫在外头上阵打仗,受尽战场之苦。妻子在家里苦苦等待,还要支撑家庭的日子,也是苦不堪言。
     因此,便从《东山》这篇诗歌中产生了“敦瓜”这个词语,语义包含了因为战乱和夫妻久离产生的辛劳与痛苦。清代的王闿运,就在《愁霖赋》中写了“穆悲《黄竹》旦感敦瓜,淫霖为灾兮自古由嗟”的诗句。
     悬挂在柴堆上的藤蔓相延的圆圆葫芦,是有可以多种解释的寓意的。
     有的解读者认为,这里的诗句“有敦瓜苦烝在栗薪”,是指把当年夫妻新婚仪式上喝交杯酒的剖开的葫芦瓢撂到了柴堆上面。寓意是在家受苦受累的妻子看到婚礼上用过的旧器物,想起当年夫妻恩爱的甜蜜往事,黯然心伤,惨不忍睹。这种解释还有相当的影响,但是恐怕却难以让人信服。
     《康熙字典》注解“敦”字的注释有:
     【集韻】【韻會】【正韻】徒官切,音團。【詩·豳風】有敦瓜苦。【傳】敦,猶專專也。【疏】敦,是瓜繫蔓之貌,言瓜繫於蔓,專專然也
     如果非要把诗里写的团团的葫芦以蔓相连,说成是被剖成两半儿的葫芦瓢,大抵是让读者感到困惑的。
     我们揣测,是否诗人要用这样的景象暗示着什么,例如和平时代家庭生活的美好温馨。对于从战场上得以生还,急于与分别三年之久的妻子重逢的征夫来说,没有什么比这种家庭生活的温馨更为美好的了。
     还有一些解读者,把“有敦瓜苦”的“苦”字解读为瓠子的“瓠”字。
     在《诗经》的作品中写到过葫芦,就是《匏有苦叶》中的“匏”。
     葫芦在古代可以剖开,用其一半为瓢,作为容器使用。古代新婚夫妇喝交杯酒,有的就用葫芦瓢作为酒具。
    “瓠”字在庄子的寓言里,曾被用来指的葫芦。
     按照《东山》的诗句语境分析,诗中写的“瓜”应该是指的圆圆的葫芦,而不是细长的瓠子。
     现在难以确定,在《诗经》创作的年代,同样都可指为葫芦的“匏”字与“瓠”字,有没有什么词义上的区别。
     不过,如果“苦”字不是指的瓠(葫芦),可能就如郑玄笺注的,是指的“苦涩”并且以此暗喻夫妻分离之苦。
     私意以为,还有可能出现另外一种解读。
     “匏有苦叶”中的“苦”字,可以理解为“苦涩”的词义,也可以理解为“干枯”的词义。
     参照“匏有苦叶”的解读,那么“有敦瓜苦烝在栗薪”的诗句,也可解读为藤蔓已经干枯的葫芦悬在劈开的成堆木柴的上方。这意味着葫芦早已成熟,却是无人采摘,于是依旧藤蔓相连孤单无依地吊在柴堆的上面……
     从这个视角看,由一个柴堆上悬吊着藤蔓干枯的葫芦的场景,证实了战乱征兵对民众的家庭生活已经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丈夫被征去打仗,已经三年没有回家,在家的妻子的生活肯定过得艰难困苦。就连柴堆上方已经干枯的葫芦,也没有人在意和采摘。而这些葫芦当年在婚礼上,却是可以用来制作酒具供夫妻喝交杯酒的。干枯的葫芦依旧悬挂在柴堆的上方,出征打仗的丈夫何日才能归来?妻子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无日不在盼望和牵挂。
    《东山》在《诗经》的作品中,是一首比较有名的诗歌。但是,《东山》的一些诗句在解读上的疑惑,至今没有完全消除,还须经过认真的探究和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