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格律诗歌的写作当中,有拗救的句法。
律诗拗救的格式常见的有三种。其中B型句的拗救,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例句,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提到的两位宋代的诗词大家写的两篇律诗,苏轼的《新城道中》与陆游的《夜泊水村》。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
(《新城道中》之一)
腰間羽箭久雕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夜泊水村》)
可以看出,这两首宋诗中B型句的拗救手法,都是用在了平起式首句入韵七律格式的颈联。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按照正常的格式,这一联的格式为: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
而在这两首名作中,两位大诗人刻意用了拗救的格式,将诗句中平仄字的使用做了一定的互换。如此一来没有违反诗歌格式的规则,依然突出了诗句的意境,因此被公认为是B型句拗救用法的经典例句,收入了《古代汉语》教材,为广大读者所熟知。
但是,当代的一些诗歌作者在自己的律诗写作中,没有全面理解与领悟B型句拗救手法的全部应用技巧,只是简单地在诗中使用了B型句的拗救手法,却会产生东施效颦的不佳效果。
B型句七律的拗救,通常是将
仄仄平平仄仄平,
改为
仄仄仄平平仄平。
本来这里第三个字应该是必须用平声的,却被改用了仄声,因此第五个字就必须用一个平声,作为一种补偿,以免犯了孤平。
例如,苏轼诗中写的“溪柳自搖沙水清”和陆游诗中写的“雙鬢向人無再青”,都是如此做的平仄的互换。
可能有人感到疑惑,陆游的诗中,这一联的出句为“一身報國有萬死”,其中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为什么就不算是孤平呢?
陆游的这一联诗句,出句就是用的拗句。
一身报国有万死,“有”字和“万”字都是仄声,与正常应当用平声相违。于是,对句用了双鬓向人无再青,其中的“无”字不仅是救了本句第三个字本应是平声的“向”字,而且还与出句形成了一定的拗救关系,使得出句也不至于被视作孤平。这里,出句的一身报国有万死,第五个字本来应该是平声字的,却用了仄声字“有”,为此必须在对句的第五个字,原本应该是仄声字的位置,用一个平声字来救。因而,诗人在对句的第五个字,用了平声字“无”。这个“无”字用得极为巧妙,既救了本句的第三个字“向”,又救了出句的第五个字“有”,可谓一字两救。如此一来,颈联全联的格式就符合了诗律的规则,不应被视为孤平的。
这里我们想要强调,拗救的格式虽然没有违背律诗的格式,却是与一般的通用格式不一致的,普通的律诗作者较难把握。如果不是相当的熟悉律诗的格式,在律诗写作中使用拗救手法应当特别慎重,以免弄巧成拙。
某城的某位诗人,近日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一首七律诗歌。其中的颔联,使用了B型句拗救的格式。但是,这首七律的颔联格式为:
平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很多人对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看法。如果简单地同意这种“一三五不论”的说法,那么这首律诗在格式上没有犯错。
但是,如果我们对比一下被视为B型句拗救格式经典例句的那两首宋诗,可以看出两首宋诗在这一联中,对句用了平仄仄平平仄平的格式外,出句的第一个字则是用的仄声字: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律诗的格式是要与律诗的用字音韵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写出音律和谐声韵优美的诗歌。
拗救的句式,不是仅仅顾及出句或者对句的单一句子格式的平仄,而且还要顾及一联当中出句和对句两个句子的声韵和谐。
七律的颔联和颈联是必须讲究对仗的,这在律诗的创作中就有一定的难度。而拗救的句式本来就是与众不同,要想全篇布局精妙,每一联的诗句都符合格式,还要音韵和谐,并且还要形成工整的对仗关系,这个难度就更加之大。
看看苏轼和陆游这两个诗词大家,驾轻就熟地在诗中使用了拗救的格式。读起使用拗救句式的这一联诗,无论是文字的对仗,还是声音的和谐,都是没有瑕疵的,显示了诗人极高的艺术才华。
野桃对溪柳,一身对双鬓,仄平对平仄,音韵和谐。而且,文字的对仗也很完美,显得相当工整。
谁说律诗当中可以“一三五不论”?在某些特定的格式当中,即便是出现在诗句第一三五字的位置的用字,也是要认真地“论”其平仄的。
以此来看某城那位诗人的律诗作品,颈联无论是出句还是对句,首字都是用的平声。与宋诗的两篇名作相比,在音韵和谐与对仗工整方面,差距一目了然。
我们还是建议,当代诗歌作者在律诗创作当中当然可以用拗救的格式。但是,在使用拗救手法时,一定要全面考量,顾及全篇,尽量追求句式、对仗与音韵和谐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