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作为最早出现的诗歌总集,收入诗歌作品的总量是三百多首。按照每首诗歌作品的字数大约为一二百字统计,《诗经》的作品使用的汉字大约不超过六万个。就是这大约六万个汉字,构成了三百首诗歌。而这三百首创作于上古年代的诗歌,就是到了当今时代,也还没有完全被准确地符合原意地加以解读。至今有些《诗经》的作品,以及一些作品中的诗句,还是让研究者感到困惑,不能完全读懂诗篇的原意,或者正确解释诗句的词义。于是,许多《诗经》的研究者苦苦思索,并从古代的文献中寻找相关的研究结果,以求在解读《诗经》的探求中有所进展。显然,研究《诗经》要依赖文献学的一些研究方法,这是毋庸置疑的。
当今的年代与以往的年代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与高速发展就是一个方面。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运用现代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诗经》,已经有了充足的技术条件。
如果研究《诗经》的文字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研究专家,能够与熟谙电脑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技术专家很好地沟通,彼此配合开发出一些实用的《诗经》研究电脑检索系统,将会对《诗经》的研究有极大的助益。
私意以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建立《诗经》研究实用便捷的电脑检索系统。
一、《诗经》的字频索引
在《诗经》的三百篇作品中,有的汉字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例如“风、雨、山、车”。
把《诗经》作品中所有使用的汉字集中起来,用电脑分析其出现在诗篇中的频率,以及所出现作品的篇目,就能建立《诗经》的字频索引。
字频索引包括两个方面:
①某个汉字在《诗经》中出现的次数。
据此可以按照出现次数的多少建立词频索引,标识出不同汉字在《诗经》中的使用频度。
②某个汉字在《诗经》作品中出现的篇目。
将某个汉字在不同的《诗经》作品中出现的篇目全部集中列出,可以便于研究者查找这个汉字都出现在哪些诗作之中。
这样的字频索引,对研究者来说非常有用。
例如,通过字频索引,语言文字专家可以知道《诗经》中最常使用的汉字有哪些,从而按照词频统计确定《诗经》用字的一些规律,并对高频字加以重点研究。
而文学研究专家则可利用《诗经》的字频索引,查找到同一个汉字都出现在了《诗经》的哪些篇目之中。当解读某一篇作品遇到其中的某一个汉字时,就可以参看这个汉字还在其他哪些《诗经》的作品中出现过。据此把这个汉字在不同作品中出现的情况集中起来,加以统一的比较分析,就便于理解这个汉字在各篇诗歌作品中的确切词义。这样可以减少《诗经》所用汉字解读的误读,有利于全面理解诗句中的汉字的精准词义。
二、《诗经》的韵字索引
将《诗经》作品中凡是用以押韵的汉字集中起来,按照笔画或者音序的检索顺序建立索引。
这个索引同样有词频统计的功能,可以获知某个韵字使用的频度。而且,将所有的韵字也都列出其出现在哪些作品的篇目之中。
《诗经》的音韵研究,在历史上一直是难度较大的研究领域。古代从春秋时代起就对《诗经》高度重视,列为必读经典,有许许多多的儒生学者苦苦研究。但是,就是到了南宋时代,朱熹这样的著名学者都对《诗经》的用韵不明所以,因此在解读中出现了多次的误读。而在朱熹之前的时代,更是无法弄清《诗经》的用韵情况。于是很多学者只是根据文字学、训诂学的知识对《诗经》中的用字加以解释,却没有从音韵上理解和释读一些诗中用字的词义,也造成了一些误读。到了明末的时代,学者们才在《诗经》的音韵规则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分析路径,进而将《诗经》使用的诗韵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并且不断有所完善。不过,就算到了当代,也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诗经》音韵研究结果。各位学者对《诗经》的诗韵分部与韵字归部的研究,观点和结论仍然不相一致。但是,与明末之前的时代的研究相比,毕竟是有了《诗经》音韵研究的体系和路径,循此前行就可逐渐深入,取得新的进展。
将《诗经》中用于押韵的汉字集中起来,然后按照这些韵字的笔画数目或者读音音序建立索引,并且把这些韵字出现在哪些作品中的篇目逐一列出,就成为了《诗经》的韵字索引。
有了这样的韵字索引,研究者很方便地就能查找确定《诗经》的某篇作品是如何押韵的。而分析某个韵字,可以查找这个韵字还在哪些《诗经》的其他作品中使用过。把这些韵字的用法集中起来比较分析,就有利于弄清楚这些韵字在上古音韵中的语音知识。
明清时代的一些学者,是用完全手工的方式把《诗经》中的韵字集中起来加以分析,然后列出了《诗经》使用的诗韵的体系,包括有哪些韵部以及哪些韵字归属于哪一个韵部。这样的手工劳动在当时肯定非常地费事费时,大抵是将《诗经》作品中的韵字逐一抄录下来,再集中分类整理成表格,最后对此加以分析判别。这就让我们这些后人对历史上这些研究《诗经》的学者肃然起敬,他们就是用这样看起来非常笨拙的方式,却能有效地把《诗经》作品中使用押韵的汉字集中到了一起,由此确定了韵部和韵字归属。这样就终于解开了千年之谜,让人们知道了《诗经》的诗韵规则是按照当时年代的文字读音来建立的,而不能按照后来时代的读音去完全套解。于是,过去延续千年之久的不能读懂《诗经》是如何押韵的难题有了破解的路径,终于让人懂得了为什么后人读起来《诗经》作品中并不谐韵甚至声母韵母完全不同的汉字,在《诗经》创作的年代里却是读音相近相似,因而是可以彼此押韵的。
应当指出,在《诗经》的研读中以往曾经有着长期的误读,就是因为研究者不懂《诗经》使用的音韵规则。这个现象直到今天还未绝迹。有些《诗经》的研究者至今也还不懂《诗经》的作品是如何押韵的,却也洋洋大观地写出了许多研读文字,其中有的明显属于误读误解。这些事实告诉人们,研究《诗经》,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途径开展深入的研究。其中对《诗经》诗歌创作形式的研究,就包括《诗经》使用的音韵规则的研究与比兴修辞等写作手法的研究。可以断言,如果一个人根本不懂《诗经》的作品是如何押韵的,想要在《诗经》作品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的成果是几无可能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历史上某位名家在《诗经》释读方面有过一些说法,就奉为圭臬,而不敢越雷池于一步。在新的历史时代和更为优越的研究条件下,我们完全有可能思路开阔,综合分析判断《诗经》的作品,得出符合当初诗歌创作者原意的解读。例如,我们今天对《诗经》的用韵研究,就要力争超越前人,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建立《诗经》的韵字索引,便于让研究者弄清《诗经》的某篇作品是如何押韵的,使用的韵字归属于哪一个韵部,而同一段诗句使用的韵字在归属韵部上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例如,上古诗韵中不同韵部的韵字有时允许合韵使用,但是合韵也是有其规律的,这就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把《诗经》中的作品在用韵方面的情况弄清楚了,在作品解读方面就扫清了很大的理解障碍,并且深切感受到上古时代诗歌的音韵美感。如果有《诗经》韵字索引这样的检索工具,将对研究《诗经》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我们当今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学术研究有着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如果今天还是因循旧说,甚至以讹传讹,就有愧于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有愧于智慧地创制了《诗经》诗韵规则的上古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