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鄘风·柏舟》的段落划分与用韵分析

(2019-06-12 15:08:04)
标签: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分类: 诗经赏析
      《鄘风·柏舟》的段落划分与用韵分析

    《诗经》中有两首以“泛彼柏舟”开头的诗歌,一首是 《邶风·柏舟》,另一首是《鄘风·柏舟》。
     邶和鄘是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后设立的两个诸侯国,分别位于朝歌以北和朝歌以南,相距并不遥远。因此,这两首诗歌《柏舟》所用的文字在当年的上古语音方面,应当有相近之处。只不过《邶风·柏舟》当中按照上古诗韵押韵所用的韵字,读音基本与现代的语音相近,没有特别难解的疑难。而《鄘风·柏舟》当中押韵所用的韵字,有的读音已经与现代语音相差太多,以致今天的读者在诵读时,觉得不叶韵了。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本文对《鄘风·柏舟》的段落划分,与通常的段落划分有些不同,是把“之死矢靡……”这一句,接在了“泛彼柏舟在彼……髧彼两髦实维我……”这两个句子之后,这三个句子构成并列的句子。之后则是“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句表示感叹的句子。
     这样,《鄘风·柏舟》还是分为两段。但是每段之内,首先是三个以同一上古诗韵韵部的韵字结尾的句子,然后是表示感叹的而且押韵情况比较特殊的句子“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样的段落结构划分是独出心裁吗?不是。这是根据这首诗歌的押韵情况来划分的。
     我们来看全诗的押韵情况。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第一段里,前三个句子用了三个句尾押韵的韵字,分别是河、仪、它字。这三个韵字,在上古诗韵里都是歌部韵部的韵字。
     让现代读者感到不好理解的,是仪字为什么也能成为韵脚字,而且还能和河字押韵?
     先讲一个历史上真实的笑话,再来解释仪字在古音里应当如何读音。
     唐明皇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皇帝,但是他可不是不读书的天子,而是既读书也写诗的君主。例如,著名的古代诗歌集《千家诗》里,就选了唐玄宗写的《幸蜀西至剑门》的五律诗:“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同样的例子,还有雨霖铃的词牌来历,也与这位丢了皇位又失了美人的落魄君主有关。
     唐明皇在安史之乱之前曾经阅读古籍,学习古代贤人治理天下的经验。他在阅读《尚书·洪范》的时候,怎么读都觉得其中的句子“无偏无颇遵王之义”别扭。当时的唐代语音里,义字已经读若意,而颇字也大致读若坡。唐明皇觉得颇字的读音与义字的读音差距太大了,怎么读也不和谐。于是,这位皇帝竟然利用君权,下令对古籍中的文字加以修改,改的结果是“无偏无陂,遵王之义”。这样,陂字与义字的读音似乎就叶韵了,皇帝也就觉得读着顺口了。可是,他实际上是闹了一个大笑话,暴露了不懂古音的知识缺陷。
     义字的繁体字是義,下面有一个“我”字。这个“我”字恰恰就是義字上古读音的声旁,证明上古的时候義字的读音是与“我”字相似的。推测“我”字在上古时代的读音,大抵有些类似今天“恶心”中“恶”的读音,韵母是e。因此,《尚书·洪范》里写的“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本来是叶韵的,偏偏唐明皇不懂古音,于是就生生地非给改成了“陂”字。
     今天的汉字读音已经与上古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有心人应该注意到,小品演员在喜剧小品里用陕西方言说“我”字的时候,发音还是类似上声的e。估计这是中原地区的方言保留下来的古代语音,今天听来似乎有些好笑,当年可就真的是这样读音的。
     看了上面的例子,从唐明皇不懂義字在上古的读音的笑话,再回到《诗经·鄘风·柏舟》当中的儀字究竟应当如何读,就有举一反三的作用了。
     儀字作为韵字,在上古诗韵里属于歌部的韵部。而我字,也属于歌部的韵部。这说明,我字和儀字在当年的读音有相近的地方。因此,我们推测我字和儀字的读音,大抵在上古时代都是e的韵母。这样,“在彼中河”就能和“实维我仪”押韵了,因为韵字都是歌部的,或许韵母都是e。
     在王了一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他字归入上古诗韵歌部的韵部,可能也是当时的读音用的e的韵母。它字未收,估计归部应当与他字相似。《康熙字典》对它字的注音是徒禾切,读起来就是te。如果它字在古音里韵母为e,那么上古诗韵将其归入歌部的韵部就很自然了。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
    第二段前三个句子的三个韵字,分别是侧、特、慝。这三个韵字在上古诗韵里,都是职部的韵字。也就是说,第二段是用了职部的韵字押韵的。由于这几个字的读音与今天的语音相近,理解押韵关系没有什么困难。
     在《柏舟》每一段的末尾,都有感叹的诗句“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个只字是语气词,仅仅表示感叹,没有什么实义。而且,只字与第一段的歌部韵部韵字和第二段的职部韵部韵字,都不构成押韵关系,因此应当是不能成为韵脚字的。
     此我们理解,这个句子的押韵,是同一段落里的换韵。
    “母也只不谅只”这个句子真正的押韵,是句中的韵字“天”和“人”这两个字。不过,这两个韵字却都不在句尾,因此属于句子中的押韵,这在诗歌押韵的情况中是一种特殊的情况。
     天字和人字,在上古诗韵里同属于真部的韵部,完全是叶韵的。而诗里用了这两个不在句尾的韵字押韵,形式上较为特殊。类似的情况,例如《邶风·燕燕》中的句子“燕燕于飞,颉之之。之子于归,远于之”。这两句押韵的韵字,也不是句尾的无实义的音节助词之字,而是句中的颃字和将字。这也表明,逢上句尾字是没有实义的助词或者感叹词的时候,《诗经》的作品往往就用句尾助词或者感叹词前面的那个真正的句尾字作为韵字。     
     经过这样的分析解读,《鄘风·柏舟》的段落划分与押韵情况就都清楚了。还是分为两段,每段的前三个句子,用的是同一韵部的韵字押韵,构成这一段的主体。后面则都接上类似副歌式的感叹语句:“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而这个感叹句,却是用了句中押韵的形式,构成了同一段落中的换韵。
     这样来划分段落和分析段落中的押韵,是根据上古时代诗韵韵部的韵字的位置,应当比较切合原诗的表达形式。其中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要注意“之死矢靡……”这一句,是与前面两句押韵的。因此,这三个句子就构成了并列的结构。第二个特点,则是后面的感叹句“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使用感叹词前面的句尾字作为韵字的句中换韵,这也是研究《诗经》用韵应当注意的一种特殊的押韵情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