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媒正娶,是封建社会男女成亲的主要道德规范的体现。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指的男女成亲要经过父母的同意,而且还要有媒人的提亲保媒。
在《诗经》的作品中,有多首诗歌写了青年男女两情相悦私下约会的题材,而且写得相当优美传神。但是,同样是《诗经》的作品,有的诗歌也写了男女成亲必须通过媒人保媒提亲,否则就违反了伦理道德的规范。
《豳风·伐柯》就是这样的一首诗歌。全文仅有两段,一共才有三十二个字,却通过斧头与斧头柄的关系及其作为娶亲必须经过媒人保媒的比喻,表达了一定的哲理阐释。
《伐柯》的文字不多,但是对其的解读文字历代却有很多。因为对《伐柯》这首短诗数量不多的诗句,在注解时却有相当的难度,因而注解也就难免会有一定的分歧。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伐柯》中的第一段诗句,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
想要砍伐制作斧头柄材质的树木,没有斧头是不行的。想要娶到妻子,没有媒人保媒提亲也是不成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诗中明确地把砍伐树木不可缺少的工具斧头,与娶妻必须经过媒人的提亲保媒联系了起来,阐释了媒人的重要性。没有斧头,就砍不了木头。而没有媒人,就无法娶妻。斧头与媒人,都是成事必不可少的。这个比喻是很生动的,具有一定的形象性。
在注解上有分歧的,是第二段的诗句。
第一、如何解读“其则不远”。尤其是“则”字,当作何解。
第二、如何解读“我觏之子”。“觏”字究竟是“婚娶”,还是“遇见”的词义。
有很多分析《伐柯》的文字,对“其则不远”从哲理上做了详细的分析阐述。其中对“则”字的解释,多半为“准则”的词义。
私意以为,这里的“则”字,似应解读为“样本”“规范”。
第一段里写了砍伐制作斧头柄离不了斧头这个工具。第二段依旧承接上一段,写了砍伐的过程。
木匠为了制作斧头柄,拿着斧头去砍伐树木。他的目的是为了制作斧头柄,而他的手中恰恰就握着斧头柄。他想要砍下什么形状什么材质的木头,看看自己手中的斧头柄,比对一下就清楚了。所以,其则不远,说的就是伐柯者所需要的样本或者规范其实并不远,就在他自己的手上,就是他手里握着的斧头的柄。
接着,诗中语气一转,从伐柯的比喻转向了正题,即通过媒人提亲成功,已经成功迎娶新娘并且举办了隆重的宴会。
除了《诗经》中一些作品写的男女青年两情相悦私下约会的情况之外,古代的男女青年在成亲之前一般是不允许见面的。因此,很多新郎都是在拜堂之后,才在洞房里见到新娘的面容。
如果这样来理解《伐柯》的诗句,那么“我觏之子”中的“觏”,就不应该是“婚娶”的词义,而是“见到”的词义。也就是说,经过媒人的提亲,双方父母的同意,两个青年男女得以结合,新郎终于把新娘娶回家了。于是,男方家里举办了隆重的迎亲宴会,可以通过餐具的摆放整齐有序,想见婚宴食品的丰盛。只有在办完了婚礼的仪式之后,新郎新娘才能入洞房,而新郎此时才能见到新娘的面容。
如果把“觏”字理解为“迎娶”,即娶亲之后才见到了媒人提亲的女子,大抵也是合乎诗的原意的。
诗中把伐柯的则与娶亲的觏两个字放到同一个段落里面,表达的是有了斧头作为工具和样本,砍伐树木制成斧头的柄就不困难了。而有了媒人提亲保媒,娶亲也就随之而成。斧头与媒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工具或者中介。这样的比喻的确是很形象的,而且有着一定的哲理表述。至于非要把《伐柯》的诗句阐发到很深的哲理,那是见仁见智的读诗体会,不过有时却会抹杀民歌表达的优美诗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