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度洋是中国海军应该前出的海域吗

(2009-02-27 00:38:00)
标签:

中国海军

印度洋

前出目标

远海防卫

走向深蓝

分类: 军事
                  

     

     前几天针对印度拟建3个航母编队和菲律宾想要继续赖在我国的黄岩岛不走的消息,写过几篇博文,提到中国海军的下步战略方向,应当是经略南海挺进印度洋。但是,我们毕竟是业余的评论者,难免出现非专业的话语。因此,当今天看到有专家也持类似的观点时,心里的石头便落地了。

    近日,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国际问题专家叶海林就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水域、80%以上进口能源需要通过海运,然而,却至今没有公布国家海洋战略学说文件的现实情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海洋战略需要突破点

  制定海洋战略并不是仅仅要解决哪一种技术兵器优先之类的器物层面的问题,例如是先造航母,还是大力发展潜艇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要解决海洋扩展的方向问题,即中国要走向大洋,到底向哪里落脚?

  从地图上看,这似乎毫无意义,因为中国领海全部位于东南方向,而且按照海权的一般排序,对领海实行有效控制作为海权的第一层次是任何海洋国家都要首先实现的基本目标。中国扩展海权自然应该以东南方向为重点,以海上维权为首要目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只有在确保了诸岛屿领土不被侵占、领海资源不被掠夺这些最基本的海洋权利之后,才能追求保证海上交通线安全、实现大洋自由通行等较为高级的海洋权利。

  实际上,中国要想成为海洋强国,在目前的海洋安全环境下,恰恰应该跳出传统思维,另外寻找海洋战略的突破点。从海湾经北阿拉伯海一直延伸至缅甸的印度洋广大水域可以并且应该成为中国海洋战略的支点之一。

   印度洋对中国意义重大

  这首先是因为,中国东南方向的海洋已经被一支远比我们强大得多的海上力量牢牢地控制住。这支海军和东南亚大部分国家都建立了并保持着密切的安全合作。实际上,正是这种合作为某些东南亚国家利用中国的战略机遇期蚕食我海洋权益做了背书。在东南亚,中国主张海上权益的行动甚至言论或者遭到某些国家的坚决反对,或者引起相当普遍的疑虑。而以中国目前的海上力量,挑战全球海上霸主及其同盟体系是不现实的。

  但在群雄逐鹿的印度洋水域,中国却有着施展海上抱负的有利条件。中国对印度洋水域没有领土要求,没有历史积怨,除了一心想成为印度洋霸主的那个南亚海上强权以外,没有任何南亚国家反对中国加大在印度洋的存在。

  更为重要的是,印度洋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国的“命运之海”。印度洋海上通道的顺畅与中国能源安全的关系无须赘言,能切断中国石油血管的地方并不只是马六甲海峡;中国正在执行雄心勃勃的西部大开发计划,而西北内陆距离东南沿海足足有数千公里之遥,陆上交通成本是影响西部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西北通过巴基斯坦、西南通过缅甸进入印度洋可以分别缩短陆上交通线数千或数百公里。

   海权和陆权的新交汇点

  最后但绝非最不重要的是,获得印度洋“出海口”,可以极大地缓解“马六甲困局”,显著降低东南亚国家在某大国对华围堵战略布局中的价值,使我在维护东南方向合法海洋权益时有更多的战略和战术选择。概言之,借助印度洋解决太平洋问题,作为间接路线战略的实践,可能会比在东南方向直接寻求突破更加有利。

  从左宗棠时代算起,中国的海权和陆权之争已经进行了上百年。其实“两权”之间是不存在矛盾的。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视野的扩大,海权和陆权之间现在应该并且已经能够找到一个“交汇点”,这就是同样烟波浩淼的印度洋。

  中国的海洋战略不能由海及海,而应该由陆及海,借助陆桥走向海洋。中国应该依托南亚传统伙伴的力量,不失时机地加大对印度洋的参与力度,以双边及区域合作的精神,而不是以对抗的手段,从西北和西南两条陆桥上向印度洋水域扩展利益,寻求一个或者几个能够提供战略支撑的常驻锚地。

  地球是圆的,向西也是海洋。

 

    对于专家的这个观点,我是基本同意的。

    南海对我国战略的重要意义,是众所周知的,因此经略南海的重要性,已经不须多讲。

    而我国海上力量前出印度洋的必要性,还是需要有理有据地反复论证,以便让国人对此有全面客观的理解和认识。

    几十年来,我国海军在境外都没有一个哪怕是仅仅用于补给的基地作为锚地。我们习惯于不在海外部署一兵一卒,就像我国以前也曾骄傲地宣布过我们既无外债也无内债,或者使用“洋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一样。

    现在的国际环境和战略实力对比,与从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而国防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国力军力的不断增强,给我们的海军挺进大洋创造了绝佳的机会。

    以往我们多年奉行近海防御的海上战略,现在则根据情况的变化,相应修改为远海防卫,并且主张海军要走向深蓝,建设战略性的远洋海军。尽管这需要多年的努力不辍,但是,毕竟我们的战略眼光终于超越了台海,变得更加开阔和长远,这是值得庆贺的大好事。

    在东北方向的太平洋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强大海军布成严密的阵势,多艘航母和其他舰艇游弋不停,我们的海军编队即便几年后有了航母都难以突破人家的严密封锁。而在周边国家海上力量相对不强、离我们的南海不算太远的印度洋,我们的海上力量能够长期存在,进则震慑潜在的敌手,使其不敢轻举妄动;退则加大南海的防御纵深,便于留出国家实施战略展开和集结的余地。而且,印度洋沿岸还有我们的一些友好国家,可以借助港口停泊,进行远航编队的补给和维修。

    只要我们自己不把自己的手脚捆绑住,放手去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那么即使世界上有人对此说三道四,也不会阻碍我们的海军向印度洋挺进。

    和平崛起与发展强大的军力并不矛盾。我们不想与其他国家无谓对抗或者到处称霸,但是我们的战略利益的确需要我们的海军走向大洋,仅仅停留在近海是无法完成战略展开和战略威慑的。

    要想挺进大洋,远洋舰艇就要加大吨位和增强火力,能够及时补给和抗击更大级别的风浪,这就需要全面审视我们的装备情况,制定合理的编队设置,建造更为先进的远洋航行舰船。诸如大型船坞登陆舰和两栖攻击舰船之类的大型舰只,都要在后来考虑合理配置的。而航母一旦建成,那么护航舰艇的配套就是不可或缺的。就是攻击型潜艇,在大型水面舰船的配合下,也可远出印度洋,实现海上力量的全面配置。

    如果我国的海洋战略得以确定,那对我国的经济和军事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随着能源矿石等战略物资的进口量逐渐增大,海上交通航运的安全就会更加引起关注。而东海和南海的领土领海的争端不休,让国人始终难以释怀。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必然是海上的大国和强国。

    21世纪的中国海军,完全应该向着印度洋前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