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海,是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在青岛沙岭庄居住的时候常有的事情。
五十年代我们在青岛中山路上商业幼儿园的时候,虽然母亲也常领我们到栈桥边上的海滩去玩,但是那是去看海,而不是赶海。那时候我们只是到海边玩沙子和捡小贝壳,在沙滩上逐浪戏水,并不在意海边有什么可以带回家的东西。而到了沙岭庄之后,孩子们开始去海边捡可以食用的蛤蜊和海带,这才是真正的赶海。
沙岭庄军法处大院到海边的距离,按说也不算近,但是过去的人善于走路,走到海边并不很费力。
有时逢上星期日,父母就带着我们到海边去玩。我们自己从家里带着放了白糖的凉开水,到了海边也敢走进浅滩随着波浪戏水。不过那时还小,不会游泳,因此不敢走进大海太远,以免被海浪卷走。
五六十年代的青岛沙岭庄海滩,因为当时的工业发展和城市污染没有后来那么大的规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清洁的,不记得有大量工业污水排入海中。因此当时的海滩,还是比较宜人的。丽日蓝天下的大海,波浪发出阵阵温柔的声响,海边沙滩被阳光晒得暖暖的,赤脚在海滩上跑,追逐着海浪的阵阵起伏,别有一番乐趣。玩累了,就在海边野餐,吃着从家里带的食品,喝着放了白糖的凉开水,看着远处的大海蓝天,还有几条渔船停靠在浅海之中。那时候的环保条件,比现在要好了不知多少,大海还保留着原始的洁净,海边的气味也是弥漫着海水的咸味。人们在海边游玩,身心觉得惬意放松,享受着全家海边度假的乐趣。
到了1960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食品供应开始紧缺,人们感到了饥饿的严重威胁。尽管海校的军官们工资较高,但是不许去自由市场购物的禁令,让很多家庭还是觉得整日价饥肠辘辘。因此,军法处的人们去海边,就不只是度假的闲情逸致了,而是指望大海的赐予,看看能不能挖到蛤蜊和捡到海滩上的海带。
当时,海校里有几位原国民党海军军官后来加入人民海军行列的军官的家属住在军法处宿舍,她们有的是广东人,对海产品有特殊的爱好。那几位阿姨就提着小桶去了海边,回来时带着赶海的所得,主要是挖到的蛤蜊和捡到的海带。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不必花钱,也能改善家里的伙食。而我们小孩子被家长禁止自行去海边赶海,主要是担心出意外,而且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挖蛤蜊。
几十年后,再到沙岭庄海滩去看看,严重的工业污染让海边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也没有什么人再有闲心到海边游玩。沙岭庄的海滩在青岛属于被人不屑的后海,主要的风景区都在前海,后海无论如何是不能与前海比肩的。但是,我们的记忆中还是五六十年代的后海,那时没有多少工业污染,因此尽管海边的景色不如前海,也还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乐趣,而那些从海滩上得到的并不味美的蛤蜊和海带,也依然记忆得十分清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