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7年秋,海军通信学校成立。通校的校址在沙岭庄原第五海军学校第三分校旧址不变,是以五海校三分校以基础改为海军通校的,不过学校领导干部任职做了较大的调整。从陆军调来的林伟将军出任校长,王权大校出任政委,校级班子做了重新调配。
海军通校成立后,原本就在五海校三分校任过政治部主任的父亲,从第五海军学校政治部副主任调任海军通信学校训练部政委。家里也就从市南的荣成路搬回了四方的沙岭庄。当初1952年海军联合学校从南京和安庆迁到青岛时,我家就曾在沙岭庄住过的。
1957年秋,二哥和我还未到上学的年龄,因此还在上幼儿园。
1960年的秋天,是二哥和我上学的日子。
我们在9月1日,背起书包走进沙岭庄大沙支路小学的校门,成为了小小学堂里的小小读书郎。
大沙支路小学,离海校的宿舍区很近。东楼西楼宿舍区到学校仅仅隔着一条马路,军法处宿舍则在学校同一条街上,步行也不过十几分钟的路程,而且要经过海校大门口。那里有荷枪实弹的卫兵站岗,小学生上学放学的路上安全是无虞的。
当时海校的孩子同年入学的有好几个,主要是出生在1952年下半年到1954年上半年年龄段的孩子。而当时海校处在那个年龄段的孩子中,明显是男孩子居多,因此只有极少的女孩子与我们同年入学,例如训练部潘副部长家的老大。而政治部胡主任家和训练部王部长家的小女儿也和我们同年入学,却不记得她们在大沙支路小学上过学,因为她们的家有的不在沙岭庄海校宿舍居住,就上市南八大关的海军子弟小学(海小)了。
1960年的秋天,家里已经搬到沙岭庄军法处大院宿舍居住。当时哥哥姐姐都已经上了小学。大哥和晓虹的姐姐宝娟同级,好像同院的赵建业也是同级的。后来大哥回农村老家上小学跳了一级,等到海校搬到东北锦州后,大哥就比他们高了一届。
大沙支路小学是一个不大的小学,校园里的面积显得很小,每个级部的班级数量也不多。
学校一墙之隔,是一个造纸厂的原料仓库,堆放着许多的造纸材料干草。我们上学之后,那个仓库干草堆曾经发生过一次火灾。鸣着凄厉的警报呼啸而来的消防车上,有一些穿戴得像是古代武士的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喷射出长长的水柱,终于止息了火苗。而一墙之隔的小学却是惊魂未定,学校赶紧组织小学生紧急撤离学校。不明就里的小学生,却不愿立即回家,只是远远地看着罕见的救火车和消防水龙,饶有兴致地看起了热闹。
学校有一个广播站,每天上午课间操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都要播放音乐。一些当时流行的儿童歌曲,如“小鸟在前面带路……”和“我们的田野……”,小学生们都已耳熟能详。
当时的少先队,是要有一定的年龄和表现才能加入的。因此我们虽然上学了,当年却还不够加入少先队的资格,必须等到一年之后上了二年级,才戴上了鲜红的红领巾。
我们在大沙支路小学上学的时间并不长。因为海军通信学校因为六十年代初紧急战备的原因,军内高层决定不宜设在沿海的城市,只好到山西太原和辽宁锦州另选校址,从1962年起分批迁出了青岛。也就是说,我们在青岛只上了两年小学。所以,对沙岭庄大沙支路小学的记忆并不是特别深刻。但是,如果要说母校,那么这是我们上的第一所小学,应该是一生中上过的所有的学校之首了,所以总是不能忘怀。而且,1960年到1962年恰恰是惊天饥馑和紧急战备交相困扰的年代,尤其是可怕的饥馑夺去了许多人的性命。于是,想到了当初在青岛上小学的往事,就想起了那个可怕的年代,想起了并不如烟而逝的往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