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黄钻杆
小黄钻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927
  • 关注人气:2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博——“率真与真实——卡拉瓦乔的艺术世界”

(2024-12-01 19:29:13)
标签:

国博

卡拉瓦乔

沉醉的抹大拉的马利亚

分类: 闲篇
2024.11.20日 周三 晴。
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晚期的艺术杰作《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马利亚》原作亮相国博。
数百年前的作品,如何在修复师下重焕新生,修复奥秘的探寻中,触摸岁月的痕迹,感悟艺术最本真的模样。

国博——“率真与真实——卡拉瓦乔的艺术世界”

国博——“率真与真实——卡拉瓦乔的艺术世界”

国博——“率真与真实——卡拉瓦乔的艺术世界”

国博——“率真与真实——卡拉瓦乔的艺术世界”
沉醉中抹大拉的马利亚》展现了卡拉瓦乔的艺术风格的成熟,尤其在明暗对比、肌肤和织物的逼真质感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度上,充分显示了他精湛的技艺。画中的抹大拉的马利亚这—传奇人物——作为基督的伴侣和门徒的形象。画面庄严,马利亚身处洞穴的黑暗中,被一束倾斜的光线戏剧性地照亮。年轻的圣人似乎被面前细长的木制十字架及其上的荆棘冠所征服,她身着深红色的羊毛斗篷和带有明显褶皱的亚麻衬衣,这些服饰在卡拉瓦乔的作品中屡见不鲜。通过光线的闪烁,细腻地描绘出织物的质感和褶皱。
画中,抹大拉的马利亚置身于一个素净的背景中,身穿白色长袍和红色斗篷。作为悔过的象征,马利亚正在祷告,她的目光被十字架的光辉和荆棘冠所吸引,这一刻她仿佛被灵性于感官的狂喜所充满。她的金发倾斜在肩头和胸前。抹大拉的马利亚的泪水在脸颊和下巴上流淌,耳朵在精心设计的光线下若隐若现,这些都是卡拉瓦乔标志性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这幅画品中,长袖的褶皱通过宽阔、有力且自由的笔触得以呈现。在背景的深邃黑暗中,隐约可见洞穴的入口。画面中还可以辨认出十字架、荆棘冠和骷髅,这些元素为画面中手臂下方的开口提供了合理的解释。骷髅象征着冥想,荆棘冠则是抹大拉的马利亚的两大标志性象征之一。

国博——“率真与真实——卡拉瓦乔的艺术世界”
我们在这幅画的背面,发现了一张17世纪的手写便条,第一句话写到:“卡拉瓦乔所作的仰卧的抹大拉的马利亚”,这是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表达。当时更常见的用语是“狂喜中的抹大拉的马利亚”尤其在卡拉瓦乔的作品中。接下来我们注意到“基亚亚”一词,他对于理解这份文件至关重要。“基亚亚”是指画家的赞助人科隆纳家族的住所,同时文件中也提及了罗马的红衣主教博尔盖塞。
然而,画作左上角和右下角的两处题字依旧充满谜团。最初,人们猜测左上角的“3 di 19”可能表示一个日期,但这一猜测很快被排除。一个更合乎情理的推测是,这串数字式某个清单上的序号。至于“FF”后面跟着的点号,其形式让人联想到一种担保签名,这可能象征着拉丁短语“fidem facio”,意为“我承诺”或“我保证”。


抹大拉的马利亚的象征意义
根据正典福音书的记载,抹大拉的马利亚被认为来自加利利海西岸的抹大拉镇。她是新约中提及最频繁的女性之一,并成为基督的门徒。
在基督教传统中,抹大拉的马利亚代表着转化。她曾经是一名生活放荡的风尘女子,后来放弃了短暂的享乐,投入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抹大拉的马利亚的艺术形象通常被分为两种典型的视觉符号:一种是她作为基督虔诚追随者的美丽形象,另一种则是她作为悔过自新的苦行者的悲哀形象。在艺术史上,抹大拉的马利亚常被刻画为“美丽的罪人”,在基督在世时,她的内心悔悟尚未完全显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形象逐渐变得更加正直和圣洁。特别是在目睹耶稣复活之后,她的悲伤痛苦达到了悔改的高潮,这一转变在艺术表现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她最古老、最常见的象征之一是香膏瓶,据《圣经》记载,她曾用香膏在西门家中抹耶稣的脚(并带到了墓地)。后来在她的形象符号中增加了妓女的镜子、骷髅(她在圣伯姆山洞退隐时冥想的对象)和荆棘冠。如果描绘的是她悔过自新之前的形象,通常被展现为风尘女子的样子。
虽然这样的分类可能对理解整个图像传统来说显得过于宽泛,但从中世纪到今天,马丁路德马利亚的形象特征仍然相当独特,几乎未曾改变,且易于辨认。她的形象在不同世纪、不同艺术家、不同国家之间,都显示出惊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关于“沉醉”的构思
1606年,卡拉瓦乔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首次将宗教之爱与世俗情欲之间的微妙界限表现出来,抹大拉的马利亚形象由此经历了戏剧性的转变。在卡拉瓦乔的大胆描绘中,这一圣经人物被置于昏暗、单一的背景之中,呈现出一种献祭的姿态:她仰着头,双眼半闭、眼神迷离,衣衫滑落,即将袒露出胸部。卡拉瓦乔很迷恋这一主题,在他的作品中至少存在18个版本,不仅为同时代的艺术表达开辟了新的思路,还直接影响了最具代表性的巴洛克艺术家贝尼尼,后者著名的雕塑——《圣特蕾莎的狂喜》就受到这种图示的影响。
在卡拉瓦乔之前,大多数艺术家表达领受神圣恩赐的马利亚这一主题时,仅简单描绘成她伴着天使的合唱声,飘向五彩斑斓的云端。而卡拉瓦乔是第一位将超自然感受完全转变为内心体验的艺术家。在他的画作中,马利亚独自站在昏暗的背景前,被一束强烈的光线照亮,她抬头仰望,双眼闪烁着泪光。这种自然主义的传奇性诠释在当时具有革命性意义,通过马利亚沉醉的表情和裸露的肩膀,卡拉瓦乔得以展现出神秘之爱与情欲之间微妙的对比。
在艺术中,对于"狂喜"最真实的描绘往往存在于喜悦与绝望间的模糊地带。狂喜的本质不在于极度的快乐或极度的绝望,而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现象。因此,对狂喜主题的描绘就要把握它的主要特征——主体性的丧失,当"自我"消失时,便无法自控。关键在于,沉醉不是喜悦的至高境界,也不是绝望的狂暴深渊,而是通过各种极端情感的交织而到达的超脱境界。
在巴洛克时期,抹大拉的马利亚成为表现神秘心理——情欲狂喜的对象。根据卡拉瓦乔时代流行的一个传说,马利亚每天被"天上乐团的美妙和声"感动七次。这幅画展示了她在一次神秘体验中的情景,她仿佛陷入了某种情欲的狂热,以至于无法站立。

走进卡拉瓦乔的艺术世界
《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马利亚》是卡拉瓦乔不朽遗产中的一盏明灯。这位艺术大师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他的艺术成就亦充满革命性。这幅画作是对卡拉瓦乔作品中深邃的灵性和强烈的人类情感的赞美。据说,画作是1606年卡拉瓦乔逃亡期间,在静秘中悄然完成的作品。画作曾短暂地被收藏在科隆纳家族拉齐奥的庄园,之后它的命运就与档案文件、19世纪的遗产清单和17世纪早期的纸片标签紧密相连,共同将其神秘的身世娓娓道来。
这幅作品并非孤立存在,它属于一个更广泛的艺术叙事,其中包含了多个版本的描绘,这些版本在传达原作情感的同时,也各自展现了独特的诠释。其中,芬森在马赛的复制品和属于维朗德里卡瓦略收藏的变体尤为突出。最近,曾被认为可能是原型的《忏悔的抹大拉》或《玛德琳克莱恩》与我们所讨论的作品受到了同等关注,这引发了关于作品真伪和艺术探索的新讨论。
自2015年面对公众以来,这幅画作开启了它的全球巡展之旅,卡拉瓦乔的名字也随之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众多著名博物馆中。展览包括了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的"卡拉瓦乔及其时代"、米兰皇宫的“走进卡拉瓦乔”以及巴黎雅克马尔·安德烈博物馆引人入胜的展览。从亚洲到欧洲,每一次展览都为艺术爱好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卡拉瓦乔灵魂的窗户,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