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博——中国古代绘画展
标签:
辽博中国古代绘画精品 |
分类: 闲篇 |
2018.9.4上午小分队一行4人到达沈阳之行的第一站辽宁博物馆。
我和塞乐万在三楼的“中国古代绘画展”中看到了很多幅令人惊喜难忘的作品。比如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五代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卷”、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北宋末代皇帝赵佶的“瑞鹤图卷”、元代赵孟頫的“红衣西域僧图卷”等极其珍贵的古代书画作品且绝大部分为真迹。另外明代四杰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和清初“四王”、“四僧”以及“扬州八怪”一直到民国初期一些大师的大量精品均有展示。一下子看到如此众多的历代书画珍藏实属难得的幸运。仅就这一个展览,这次来沈阳就非常值得而不虚此行。
在辽宁省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中,有一件书画作品十分特殊。它被收进了教科书,甚至成为邮票的图案;它以绢制成,却历经1200余年,躲过无数次浩劫保存至今;这幅作品不仅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且成了中国古代书画中的璀璨明珠,不可替代。它就是下面这幅《簪花仕女图》。
这件作品长180厘米,高46厘米,以绢本设色制成,历经千余年的岁月,我们仍能通过画面发现它昔日的灿烂。在一个惠风和畅的晴日里,仕女们在幽静的庭院中漫步,或捕蝶,或戏犬,或赏花,或若有所思。画面不设背景,却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以绢素制成的书画却只能保存八百年,而《簪花仕女图》却已保存了1200多年,实属不易。
博客中用红色标注的是辽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簪花仕女图 


唐代
绢本设色
纵46厘米
周昉,字景玄,唐代中期,西安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曾任宣州长使。善画仕女,初学张萱。此卷以工笔重彩绘簪花侍女多人,还有狗、鹤穿行其间。仕女身披纱衣长裙落地,发式作高耸云髻,髻间各簪花卉,尽显雍容华贵之气。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绢本设色
纵49.8厘米
董源,字叔达,江西人,后唐中主时曾任北苑副使,故称“董北苑”,善画山水。此卷描绘江南山水。引首有明代董其昌题识,卷后有元代柯九思、虞集、雅琥题跋,是董源传世绘画精妙一卷。(因画卷过长没拍摄)。
洛神赋










东晋
绢本设色
纵26.3厘米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顾恺之博学多才,善绘画,行笔如春蚕吐丝,人物画尤具点睛之妙。传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存世多卷,此卷宋摹本,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的绘画艺术特点。画卷较为完整第表现了三国时期曹植所作《洛神赋》中的内容,以造型生动、线条飘逸的人物形象营造出浓郁的神话氛围。
《洛神赋图》因时间久远,真迹早已失传,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是唐宋年间的摹本。《洛神赋图》传世的有五个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南宋)、故宫博物院(两幅)、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日本。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
瑞鹤图卷



宋代
绢本设色
纵51厘米
政和二年(1112年)
赵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弟,庙号徽宗。赵氏工书善画,创“瘦金体”书体,笔迹瘦劲飘逸,自成一体。《瑞鹤图》是赵佶31岁时所作。不仅是御画,题跋诗文也为御书。这幅诗、书、画合壁的作品足以证明宋徽宗赵佶的文艺水准。深青蓝色的天空占据了2/3的画面,画的底部,画家只取宫殿顶部和云团描绘,主角则是蓝天背景中18只飞舞翱翔和两只驻足鸱尾之端的白鹤,仪态曼妙,顾盼各异。此构图和描绘方式与人们印象中以留出大量空白、不染天色为特征的传统中国画作区别很大,仅此形式上的别出心裁就已经让世人领略到了宋徽宗的不同凡俗。由于白鹤是道教仙禽,也是神仙的坐骑,代表长寿吉祥,所以人们通常认为这张画就是宋徽宗这位道君皇帝对祥瑞景象的记录,是对国祚绵长的祈愿。
二骏图卷


金代
绢本设色
纵25.2厘米
大定甲辰(1184年)
杨微,金代宫廷画师,生卒未详。图绘北方游牧民族套马场景。驯马者头梳长辫,身着裘衣,骑于马上,双手紧拉长绳。前方骏马被羁后尽力奔跑。人物鞍马刻画生动传神。
红衣西域僧图卷



元代
纸本设色
纵26厘米
大德八年(1304年)
赵孟頫元代文人画的领军人物,主张绘画贵有古意"。你现在看到的这幅图卷中,有一位身着红色袈裟的罗汉盘坐于树下的青石之上,左掌平伸,神态安详,作说法接引“的姿态僧人形貌刻画的很工细,尤其是脸部,粗眉炯目,硕耳高鼻,赋色细,落笔精巧,质感强烈,人物于庄重祥和之中又满面生辉。僧人身旁的岸石,染以绿色,与僧人的红衣对比鲜明。僧人身前有牡丹香花,身后有菩提树,给全图增添了佛家吉祥、庄重之感。图画左边是作者的题记,从中我们可知赵孟頫因常与西域僧人往来,所以能对西域僧人的神态特征刻画入微。根据作品款识,我们可知此画为赵孟頫51岁所作。17年后,赵孟頫再见此图,并于卷后留有题跋,我们从中可印证赵孟頫的复古画学思想。
狮头鹅图轴

明代
绢本设色
纵192.5厘米
吕纪,字廷振,好乐愚,浙江宁波人。明代宫廷画家。梅树一棵,花蕾满枝,下有湖石,一只肥硕的狮头鹅曲颈回望。
盆菊幽赏图卷

明代
纸本设色
纵23.4厘米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又名《催菊图》绘园中赏菊情景。
清明上河图卷


明代
绢本设色
纵32厘米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曾为漆工,精于临摹,为“明四家”之一。此图依照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景物布局。描绘了苏州地区城乡民众生活实景。
现存《清明上河图》的摹本一共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光台北故宮博物院就藏有7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在这么多的摹本中,以明代仇英的最为传神,现流传下来的有两个版本,一本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另一本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斗草图轴

明代
绢本设色
纵134.3厘米
陈洪绶,字章候,号老莲,浙江诸暨人。善画山水人物。此图为作者52岁时所作“斗草”是流行于古代妇女儿童的一种游戏。常在端午节前后游戏。
梅花雉鷄图卷

明代
纸本设色
纵134.5厘米
周之冕,苏州人。
峰峦浑厚图卷



明代
绢本设色
纵21.2厘米
西岭雲霞图卷



清代
纸本设色
纵39厘米
庚寅(1710年)
王原祁
远山岗峦图轴

清代
绢本设色
纵151厘米
庚戌(1670年)
王鉴,江苏太仓人,此图为作者73岁所作。
仿古四季山水图屏

清代
纸本设色
纵82厘米
辛卯(1711年)
王翚,字石谷,号耕烟山人、乌木山人。江苏常熟人此画为作者80岁所作。
松柏桐椿图轴

清代
绢本水墨
纵130厘米
朱耷,号八大山人。
古木垂荫图轴

清代
纸本设色
纵175厘米
辛卯(1691年)
石涛,俗姓朱,法名原济,字石涛。
捧梅图轴

清代
纸本设色
纵124厘米
黄慎,字恭寿,福建宁化人,寓居扬州。
幽兰图轴

清代
纸本设色
纵91.6厘米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欣赏了如此之多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内心的激动自不待言。不过我们在内心里也多少为辽博捏了把汗。两天前,巴西国家博物馆的一场大火已将该馆数百年收藏的2000万件文物付之一炬(可能仅剩10%的文物幸免于难)。联想到前几年,我们曾两次去天津,就是为了亲睹天津博物馆珍藏的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第一次因该馆调陈而未果。第二次赴津,实际看到的是一幅高仿作品,原作被天津馆方严加收藏保护起来了。辽博此展的诚意固然令人非常感动,但还是希望辽博在积极开放的同时能够更加重视文物的安全保护工作,千万不能出任何无法挽回的意外事故。
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