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还好,没有机构要求开具“请证明你是人类”的证明,否则,我们只能去找上帝了。
“奇葩证明”猛于虎。节后上班第二天,一份“奇葩证明”迅速成了“网红”。
事
情发生在湖北恩施鹤峰县,一农业银行储户在鹤峰支行兑换残损人民币时,被要求开具不是人为故意损坏的证明;尔后当地容美派出所在“证明”中称,该行提出的
要求不应由公安机关受理,且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原本就是银行应无偿办理的业务,“愿你单位端正态度”“不要让老百姓多跑路、跑瞎路”。
类似的奇葩证明早已成了日常,甚至,类似的派出所回应,都屡见不鲜。2015年,四川雅安一市民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当地社保局要求派出所开具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雅安名山蒙阳派出所的办事人员在开具证明后并附上:请贵单位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少为老百姓添麻烦。
近
些年,随着种种不忍直视的“证明”被正视、重视,一大批奇葩证明被规整、铲除。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简化优化民众处事流程利便下层群
众服务创业的通知》,要求果断砍掉种种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2016年5月份,人社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社保领域公共服务的意见》。
但当一些地方政府机关部门的证明被要求清理之后,那些社会机构的“奇葩证明”便凸显出来。
暂且不说,一些政府机关部门要求开具的证明,很多都是推卸责任的懒政;连银行这样的企业,一个金融服务单位,根本无“权力”可言,都摆起了架子,给储户出难题,说好的“顾客是上帝”,这“上帝”的地位,也实在是太弱势了。
有专家形容,有些不必要的证明,其实就是推责“神器”。很多“奇葩证明”明着是为难办事者,其实是办事单位或机构保护自己的利器。有了这一纸证明,哪怕它不够真实,哪怕它着实荒诞,至少出了什么事儿,主要责任不在他们这儿了。
这便是奇葩证明的如意算盘,这便是诸如“证明你妈是你妈”的荒诞溯源。
其实,不止是银行,很多社会机构,都有类似的“工作作风”,或者干脆把这种“开证明”当成了一种“工作思路”。所谓奇葩证明,只不过是无形的“推责”思维凝结成了具象化的“开证明
”。而滋生这种思维的,是市场竞争和选择的匮乏,使得服务的主体和客体角色错位。
换
句话说,这些银行等社会机构,和真正市场化的一般企业还有本质区别。市场化的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它们的客流,进而决定着他们的生
意、利润、品牌、口碑等。但很多社会机构并不重视这些。正是缺乏这种内在的企业本能驱动,一些社会机构才有了要求开具奇葩证明的傲慢。
从当地派出所出具的“证明”来看,事情发生在2月3日,截止到沸腾完稿,还未见涉事银行公开回应此事。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莫名其妙的底气。下一步,该废除这些社会机构“开具证明”的万能武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