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关于价值投资的书一样,已经很难有一些在理念层面的新东西了,就像《圣经》只有一本足矣。但是在操作思考和方式方法层面,则总会有很多新营养可以汲取。
作者归纳的五大价值投资关键问题:管理者和商业模式、企业价值、市场价格、催化剂事件、安全边际。尤其是第四、五点的催化剂事件和安全边际的关联中,作者认为价值投资者的关键是找到一个低估的企业之后,应该进一步判断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催化剂事件可以视其价格回归价值,如果催化剂事件无效或者遥遥无期,则应该用更高的安全边际来作为补偿。所以催化剂事件的时间与概率和安全边际的富余量是互补的关系。这往往是那些盲目地无条件信仰价值投资而不是因为理智的逻辑与判断相信价值投资的人们面临的困难。比如最近买的银行股,以目前的情况看,催化剂事件绝不是暂时就能发生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个被过度研究的行业,很难有一个政策或者一个研究或者一件事情就能普遍地重估银行股,所以必须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才能让投资者度过可能的漫漫长夜,只有信仰不可靠啊!反过来如果催化剂事件很快就能发生,则安全边际可以打折扣,比如在一些套利投资法中,像打新股和定向增发,如果守株待兔般地等待价格绝对低估,则可能永远等不来适合的机会。
另外,在有记者问这种投资方法和巴菲特是否一致时,回答也颇耐人寻味“不,虽然心态和巴菲特一样,但是方法和巴菲特不同。巴菲特能够清楚地辨识企业的特质,而我们不擅长这方面的技巧。我们重视的是价值”。呵呵,这基本上一语道破了巴菲特的伟大之处,以及与格雷厄姆式定量价值方法本质的区别。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啊。这显然和我们大多数职业和业余投资者们机械地学习巴菲特有很大的区别。我和很多朋友聊天,一些人总有这样的理想:在四五十岁之前赚的差不多就退休,然后一边儿享受生活一边儿顺手做做投资的事情。我基本上不会扫兴地反驳,只是心里一笑而已。他们大多承认如果让他们去做微软或者GE的CEO自己未必胜任,但是不怎么认可如果做一个VC或者私募的老大也做不过别人。这可能和机会有关,很多人都没有机会去经营上述这么大的企业,但是都有机会买过巴菲特也买过的股票。人们更倾向于认为选择比去做容易,其实未必。
别像当年的佛教修行。最早的小乘佛教需要苦修才能成佛,而后来的大乘佛教看起来几乎不用怎么修行就能顿悟。于是小乘被抛弃,世俗开始追逐大乘,从商业模式上来看,大乘佛教因为其“易得性”而完胜。其实大众在这个判断上犯了一个本质性的错误,判断哪个投入产出比更高的标准不应该是难易程度,而应该是成功的概率。也就是从皈依者中统计最后成佛的概率,其实小乘是更胜一筹,呵呵!所以我归纳的投资三个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博弈性,而投资者和佛教信奉者们往往忽略这个特点,如果概率是一定的,我们要判断的是我们是否能够战胜别人,否则即使信仰宗教和投资变的像买彩券一样简单,我们成功的概率不仅没有变得容易,反而变得更难了。
所以,在自己读书或者教育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关注分数,要关注名次,才是最重要的。
次提醒自己:投资既不简单,也不容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