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我认为“值得读很多遍”的书,我都会在阅读时候做笔记、画重点。这有点儿可笑,多少像读书的时候做的事情,只不过当时是被动,而现在是主动的而已。所以所谓“再读”,只不过是读以前画过的重点和自己曾做的笔记,事半功倍啊!
这本试图追寻经济周期规律的书,虽然就像我们和作者预期的那样,不会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否则至少得多诺贝尔奖或者发现世界第八大奇迹。但是作者在寻找过程中的思维和线索,却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毕竟在这方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比其他人更好一点点儿就足够了。
作者在约翰劳的密西西比泡沫中,告诉我们“非计划的信用可能导致经济萧条。而通过借贷的信用扩张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因此,如果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通胀。但是如果没有达到充分就业,则会促进经济增长”。其实这些简单的逻辑和道理,用到我们此次大牛市和大熊市,再贴切不过了。
萨伊定律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创造供给。我越来越相信这个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更精确的是后来穆勒的修正:在物物交换的时代供给创造需求,但是有了货币之后,供给者就可以存储起来一部分货币,因此供给和创造的需求是不等的。现代经济学进一步认为,供给和需求在数量和时间上的不相等都会造成经济周期。呵呵,多聪明而且简单!因此我非常羡慕古代的智者,他们不用计算机仅仅凭借思考就能发明创造出来如此多的真知灼见。
作者说桑顿最早指出“社会有吸收更多货币的能力”,也就是具有超额的的弹性。“由于无法事先知道充分就业水平对应的货币供给,因此央行过多增加货币供给是必然的。而当他觉察出来的时候已经太迟了。也就是说,增加信用本身可以证明信用增加的合理性,反过来减少也一样。因此和看不见的手相比,每一次调整都会过度一些,类似具有时滞的正反馈和负反馈,从而形成周期”。这应该是最早的周期理论的观点了。
我倾向于认为,实体经济(包括以物易物的时代)本身就有经济周期,比如“猪周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周期性给放大了。主要因素有:货币的可保存性及信用、杠杆、利率操控、供给和流通速度,新技术的副作用,社会心理和政府政策。在这方面最精彩的语言属于朱格拉:“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我发展一下,股市下跌的唯一原因就是上涨,反之亦然。
在MV=PQ中,货币供应增加首先降低利率,因此增加产品,这是好的。然后引起通胀,上升利率,这是坏的。这就是桑顿的先甜后苦。也就是说货币政策长期来看是没有效率的,止痛但是不治病,甚至致病。也就是说,有了货币、金融创新、央行和政府货币和财政政策之后,让很多相互关联的东西之间的发展过程出现了不同的时滞,或者人类的认识出现了不同的时滞,从而像猪周期那样形成或者加强经济的周期性。
现在轮到我们认识一下最伟大的奥地利学派了,米赛斯和和其学生哈耶克认为:货币政策使多数情况下的利率低于正常水平,这导致投资过度超过储蓄;或者繁荣时期的货币供给超过正常水平,一旦繁荣结束马上引起经济危机。最后,记住最重要的观点:过度投资引起经济危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