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说服自己,灾难投资法和周期投资法是价值投资中可以复制和学习的方法之一,但是关于成长投资法我还没有完全说服我自己。段永平投资网易上涨100被现在成了价值投资的经典案例,除了代表性偏见和媒体神话效应之外,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回到当时,难道段永平比丁磊还对网易因为更了解而更有信心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类似段永平式的价值投资中涉及到的成长的信念,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呢?再退一步,就是即使段永平在行业和专业的角度不让丁磊,但是通过对企业共性的理解(投资人有优势的所谓的横向知识和信息)、对人性的理解(哲学层面的问题,虚吗?)、对其它如心理行为社会(价值投资者均很认可吧!)等的理解并采用分散的方法之后,段永平对于网易的投资就变得更有逻辑和理想了呢?
我相信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应用到投资方面,其实就是只有那些别人没有看到但是你看到了或者别人也看到了但是不怎么相信才是有价值的观点。前者可遇不可求,后者则主要是考察的是心理问题,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逻辑化和理性化的理念。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段永平只能是采用分散式投资把一个风险回报很高的案例变成了一个成功的案例而已。段永平可以拿出1000万来玩这个游戏,类似的我们,可能就是更少的数额了。这是不是能成为成长投资不怎么靠谱的论据呢?至少成长投资不能像芒格说的那样“下大赌注”,但是可以下“赌注”,而另外两种投资是有可能值得下大赌注的。
保守者,喜欢赌大概率的小机会。激进者,爱好玩一些小概率的大机会。而且后者既然玩,就永远也不要下大赌注。虽然这些都不妨碍他们同属于价值投资者。
2010年10月12日:惯性而不是回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