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成长投资法”
(2010-04-16 00:45:36)
标签:
杂谈 |
最近“成长投资”一直是我琢磨的问题,我把可能的成长投资分成如下类型:
1、新兴行业中的龙头公司;
2、成熟行业中刚建立的新公司;
3、行业正在突破某种约束条件的老公司。
第一类其实是在赌行业,最典型的是当年的三大门户的押注者如果坚持到后来则都成功了,这种投资最好的办法是每个门户投三分之一,因为谁都无法让丁磊、张朝阳和王志东等搞一把华山论剑,还因为如果成功了则绝对不是涨一两倍;
第二类是在赌人,比如牛根生们,因为复制怎么都比创造要容易一些吧,所以这类投资的成功概率最大,其实VC就是按照这种方法来选项目的,如果你认为那些所谓的合伙人真100%搞懂了“商业模式”可就错了。最典型的要算携程系,如家、7天、汉庭都上市了;
第三类则是在考验投资者的产业智慧,忘记了那个私募的老大说过“拐点行业龙头公司”,挺形象的。比如现在看起来无限简单的“冰箱的发明给可口可乐带来的机遇以及电视媒体的发展给迪斯尼带来的爆发”等等,其实回到当时这些思维都不简单,这类投资属于看起来最简单,但是其实可能最难,比如去年的家电下乡和中国的汽车们,谁按照正确的方法赚到了正确的钱我愿意拜师。我就是创维的员工,黄老板还谆谆教导了我一个下午但是我也还是错过了这个30倍的机会。
最后,成长投资法属于猛药,不能过量,不能孤注一掷,因为和灾难投资法、周期投资法不同,这个标的的下限是一个真实的零!另外,由于国内上市条件的特殊性,其实基本上找不到具有这类成长意义的公司,没有盈利、没有历史证监会敢让你通过吗?所以机会大多可能在港股和在境外上市中国公司。
对吗?
2010年10月12日:在把成长投资法放到惯性投资哲学下之后,这些问题有点儿迎刃而解的味道。
前一篇:成长投资可能是件不怎么靠谱的事儿
后一篇:再说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