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需要社会心理学
(2010-04-11 13:36: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投资与方法 |
就像中医认为“头痛要医脚”一样,我认为社会心理学知识对于股市投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属于典型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找来找去,这本大块头的《社会心理学》最适合我,至少我认为是“可以读很多遍”好的投资书籍。
经济学本来是基于人的最本质特征是“理性”,而我认为人的最本质特征是“适应能力”和“模仿倾向”。理性只不过是适应性的一种而已,很多人类的不理性行为其实也是一种适应性,只不过为了适应某种环境(社会、股市氛围、心理平衡等)而已。
人类的两大特点。第一是适应能力,适应能力造成了人类倾向于接受简单、模式的东西,倾向于寻找规律进行预测,并在不断的试错中学习和成长,学习能力极强。第二是模仿倾向,造成了转变的非线性、突然性和快速性。典型的现象是小改变造成大结果,类似蝴蝶振翅现象。这两个特点都是进化的结果的基础。在股市上都有突出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导论》
人类是情景中的生物,是情景塑造了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承认这一点,但是承认的却是情景塑造了别人,而不是自己。“投资,我怎么可能像其他人那样不理性呢,但是其实你就是你描绘的其他人,呵呵”
社会心理学时只有80年的历史,而且系统化的历史就更短了。所以学习就更有价值了。
人类是冲动的,投资的你则是更冲动的。我们的很多投资,比如买房子和买股票,大多是由于朋友的推荐、当时的心情、面子、一个生动的场景和故事等等决定的,难道不是吗?相信自己就是其他人,然后努力不做其他人。
我们所知道的比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所知道的要多!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些时候是危险的。你的任何投资判断都是你+情境一起判断的,开盘时间不看盘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境的影响。
直觉指引我们,也会误导我们。直觉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在屏幕的后面工作,其结果却时不时地显示在屏幕上。我们判断事件的概率取决于脑海里的例子的可用程度,这一过程是自动完成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自己都无法了解这个过程。比如911之后我们会轻易回忆起飞机失事的镜头,并因此而高估此时飞机失事的概率,股市牛市和熊市时我们的过度反应也是如此。
我们会下意识地高估自己的记忆力,所以记录和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否则高估是必然的。
启发式的思维是省力快捷的,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享受了它的好处,所以在投资的时候经常会承受一下他的坏处,这也是公平的。所以我们要用批判式的思维来抑制直觉的冲动。
人类是群居的,需要归属感,因此人类有些思维适合那些大多数人赢儿没有人输比如战胜自然的游戏,比如原始时期的合作狩猎,但是这种思维不适合一部分人赢另一部分人输的人类自身对垒的游戏,比如投资。
就像善良的德国人在纳粹时代会变得邪恶一样,我们这些理性的人在面对投资极端环境时也会疯狂,你和我都一样。因此克服困难的方式是学习、事先了解、预防和制定原则。
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类,有些是有层级关系(神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这个顺序和层次,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心理学无法解释的就得交给上面的学科,也因此无法比较心理学和神学的优劣,如果别人也无法解决你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是错误地解决了你无法解决的问题,怎么能判断就比你差呢?)的,因此这个观点放到投资领域就是不同的投资哲学不用教条地比较,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是人和人博弈的游戏,比如投资,遵守同一个投资哲学的人群最后也会输赢不同的。因此,最佳的方式是芒果说的多学科、交叉,这样会形成不同学科知识对于投资的互补性,它们共同缔造完美,而不是非此即彼。
科学对自然的描述基于我们对自然的提问方式,而非对自然的独立的描述和解释,也是情境的产物。也就是说,科学其实也不是客观的,如果我们的科学都这样了,我们的投资承认这一点并不是丢人的事儿。我们每个人也都是透过自己的眼睛观看和自己的笔描述这个世界的,都是主观的。虽然客观现实真实存在,但是我们总是透过自己的观念的眼镜观察。
“生活是正着活,倒着解释”,因此造成事后聪明偏见,这样再一次证明了记录的重要性,事后看起来如此清晰的事情,事先一定是模糊不清的。很多人事后会拍大腿说当时我怎么这么笨呢?其实不是当时笨,而是现在笨,呵呵。不要相信格言和谚语,尤其是在冲动的时候。因为如果有小别胜新婚,就一定还有人走茶凉。智者造箴言,愚者重复之!常识和谚语很多时候都是一样的。
相关和因果是不同的,但是经常被人弄错,尤其是采用统计等看起来很科学的工具的研究者,误人误己呀!还有一种就是Z导致了X和Y,X和Y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相关和因果关系。
调查和统计的时候,四大容易造成偏差的因素:不具代表性的样本、问题的顺序(日美的出口限额问题)、答案的选项(你希望多少比例来自核能VS你希望多少比例来自煤、石油和核能,答案不同)、问题的措辞(生存率40%和死亡率60%是不一样的,祈祷时可以抽烟吗?VS抽烟时可以祈祷吗?)。
社会心理学二《社会思维》
焦点效应,高估自己、高估现在。
当一种情况发生时我们觉得它永远都不会离开,当离开时我们感觉它从未来过,再回来时,我们又感觉它从未离开。这是投资的牛市熊市最真实的写照呀!
自我服务偏见。自己的失败是运气不佳,别人的失败是因为犯错。每个投资者都认为自己会高于平均收益水平,这可能吗?自我服务偏见导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比一般人强。这其实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是人类成长的有力因素,但是对于投资就不是了。另外,人们会在品德方面比智力方面的自我服务偏见更强,这和这件事情的影响大小、量化难易有关。我们在评价自己的运动能力的时候,更容易想到自己擅长的比如篮球和篮球明星乔丹,因此这种高估时无意识的,是非故意的。自我服务偏见的理论解释是记忆的选择性,高兴的事胜过不高兴的事。也因此我们容易高估自己观点和弱点的普遍性(虚假的普遍性),低估自己能力和品德的普遍性(虚假的独特性)。
浅表的感谢时虚伪的,如获奖时的感谢。
自我妨碍,是害怕自己犯错误,故意给自己设置障碍,这样即使失败了也有借口,心理负担要小得多。
社会心理学三《社会信念和判断》
人不是机器因此无法客观,判断、决策都是主观的,这是造成经济周期和波动的原因之一。
基本归因错误:解释一个人的行为和能力时,忽略或低估情境因素。人们认为他人的行为就是他人内在性格的直接反应。比如老师其实没学生认为那样博学,尤其是在学生成为老师之后。上级和有权势的人会控制谈话内容也因此被高估能力和知识。
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呢?一个深刻的解释是: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当我们自己亲身经历时会注意环境,而观察别人是会只注意焦点而忽略环境。因此归因别人会忽视环境因素,而归因自己会过度强调环境因素。很多魔术就是这样掩人耳目的。荐股者也是如此。
焦点观点偏见:到底是把关注的目光放到前景还是背景,这直接造成了低估和高估。比如我们低估第二名,高估媒体常常现身的蓝筹股。行动者比观察者更能注意到限制。
我们是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是如何知觉和解释?
信念固着: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就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一条信息。给你一个错误的理论,然后让你解释为什么正确。最后即使告诉你这个理论错误,你也很难改变自己的观点。
当形成一种解释之后,它会独立于最初的推论出它的信息而存在,即使那最初的信息被证明是虚假的也是如此。比如我当时认为伊利股份不会亏损10个亿所以是个好公司,但是后来伊利股份亏损了16亿,但是我却依然认为它是个好公司。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试着从相反的角度来看事情,就不会固执己见了。对于各种可能结果的解释,并不一定是相反的观点,促使人们会顾及到其他不同的可能性。
我们的信念和期望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于事物的心理构造。
我们的记忆比观察离事实的真相还要远得多。
当那些毛毛虫变成蝴蝶之后,他们认为自己小的时候是小蝴蝶而不是毛毛虫(我怎么可能曾经是毛毛虫呢?我怎么可能这么愚蠢呢?如果我生于1929年美国一定会比巴菲特更巴菲特?)。09年大多人都盈利了,于是就觉得自己是09年股神,其实08年底的时候就像创维自己都不认为自己会如此一样。并不是说我们对于过去的感觉毫无意识,只是当记忆模糊的时候,现在的感觉主导甚至替代了记忆。每一代父母都哀叹下一代的价值观,部分原因是他们错误地回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的价值观和先进很接近,大错呀!所以教育不必太悲观,投资不能太乐观。
旅行只有在回味时才是迷人的,所以我以前排斥拍照,现在则是一个热衷者。当年去西藏竟然一张照片也没有,可惜呀!学了社会心理学之后,我知道我现在心目中的西藏一定不是现在的西藏,也不是以前那个西藏。
那些参加心理治疗、减肥、戒烟、锻炼的人只是获得了平均水平上的适度的改善,但是通常报告都说明显的改善(可能还有统计偏差和相关性、因果关系的问题)。
直觉的力量。我们知道的比我们意识到自己知道的要多得多,呵呵!我们的思维一部分是受控制(理性的,算法)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动化(非理性、启发法)的,自动化的思维不是发生在屏幕上,而是发生在屏幕后,我们自己不知道。视线之外那里没有理性。比如我们听到一个声音就能辨别是谁、碰到热的东西非条件反射地缩手、球星踢球,等等,我们是不知道自己如何做得到的,但是我们确实可以做到,直觉很有价值,只是对于投资没有罢了。
人类的认识在不同的方面,总是不准确,有时低估,比如直觉;有时高估,比如自信、预测、回忆。
当人们远离真相时,确信度最高。比如离考试时间很长时,这件事情模糊不明确时。
智者知道自己的弱点,因此从不保证永不出错。投资不要追求完美,而是要追求大概率成功。
个体为什么会过度自信呢?验证性偏见:人们往往会去寻找纳西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与寻找证据证伪它们相比,我们更愿意证实他们。矫正的方法是对于别人独断的陈述保持谨慎,比如信誓旦旦的股评家。第二是记录和事后对照,比如看基金和股评家要看他们以前的言行。
当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一个观点可能正确的时候,这个观点就开始看起来像是正确的了。
另一种降低过度自信的方法就是让人们去设想自己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强迫自己去设想那些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这在投资是考虑风险和风险概率是非常有价值的。
代表性直觉:丝毫不考虑样本的总体比例,而对于一些形象和生动的描述感兴趣并被左右。大部分人推理是戏剧化的,而不是量化的。人们从一条一般公理演绎出一个具体例证是很慢的,但是从某一个鲜明的例证归纳出一般公理是非常快的,因此错的可能性一定很大。我总觉得前者适合投资,而后者适合经营。你一定记得巴菲特的资产和几个比较著名的投资案例,但是很难知道巴菲特的理论和理念。就像我们知道段永平只知道步步高和网易一样。
易得性直觉可以解释为生动的逸闻趣事比统计信息更容易吸引我们的眼球并被我们记住,我们经常感知到的风险和真实的风险总是不相配,这些黑天鹅式尤其是从没发生过的风险总是会被我们低估。
反事实思维。容易想象的、易得性的事件影响我们更大。体育比赛中铜牌获得者比银牌获得者更快乐,而第一名被高估,其余尤其是第四名被低估。第二名非常容易想到就差一点点就可以获得第一名了。99分的学生也是如此。反事实的感觉也是构成我们“幸运感”的基础。假如刚过经过避免一场灾难,会感到幸运得很。同样反事实思维也是悔恨的基础。比如我们某个时期的收益率是第二位,错过了一只股票,等等。
错觉相关是一种典型的错觉思维。人类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总试图在随机事件中寻找规律,这种倾向让我们误入歧途。我们的预期、我们选取的样本、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的态度等等都会加强这种错觉。在投资上某一次失败的投资或者成功的投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失败的投资未必是错误的投资,成功的投资未必是正确的投资。如果在错误但是成功的投资上找到“规律”是很可怕的事情。
错觉控制。比如买彩券时时自己选号还是随机分号、买指数基金还是自己操作买卖股票,就想一种权利加强感。卡尼曼等的发现我们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或者低估回归平均数这一统计学规律。由于测验分数部分总是围绕均值随机波动,所以绝大多数上一次考的差的同学下一次考的好的概率是大的,而我们却总是动向地认为差的还会更差。这也是我不同意老曹的“止损不止赢”的原则,当然对于他的投资哲学来说可能是对的。另外一种就是我们会在考不好之后老师批评或者鼓励学生,而考好了之后把这种方法当成规律而忽略了平均数的趋势。至少是高估的批评或者鼓励的效果。
人的大多数感觉(在一定的区间内)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别人赔钱了就好像是自己赚到钱一样,这不是嫉妒不嫉妒的问题。
人的思维逻辑是有情感的,因此是主观的。
信念倾向于自我实现。如果有一个人相信银行会倒闭,就去取钱并影响更多的人形成循环,则这个错误的直觉或者是无中生有的想法可能创造出银行倒闭这个事实。因此对于投资来说,一个企业除了业绩之外,一些意外、媒体、政策等等甚至是一些心理都可能像蝴蝶振翅那样带来灾难。
1987年股灾之后,媒体就比较关注坏消息和解释,这和上涨时强化的好消息是一样的。如果真的没有背后看不见的手,完全是由于股市自我实现心理学也很有可能。投资者最重要的是要选取未来被人看好的股票,就是如此。2000年网络股股崩也是这样自我实现的例子之一。因此如果没有找到原因和规律,就不要费力去找了,因为也可能本来就没有。
关于期望决定未来这件事情看起来也被夸大了。对于老师的研究发现:当认为某些人具有超能力或者潜力的时候,老师会无意思地平时多多照顾一些,比如多提问,这会引发出这些孩子变得更出色。因此看起来好像期望决定未来。学到这里我觉得第一期望是决定了某种程度的未来,但是背后还是有一些原因的,是不是这个观点更客观了呢?
社会认知研究揭示出人们头脑中的信息加工能力的确有较高的效率,但是也因此难以避免可预测性的错误观念和误判,萝卜快了不洗泥吗!我们容易受先入之见和过度自信引导,被鲜活的形象故事、虚假的相关和控制误导,我们构建起自己的社会信念并且按图索骥地寻找论据去证明,所以说,裸露的智力是一件十分不准确的工具。
这些错误都是我们对于复杂信息进行简化处理、加工的副产品。比如下围棋,因为太复杂了,于是我们简化,很多情局下就会无可奈何并且无意识地用直觉去走下一步。在人类早期甚至现在面临灾难的时候,也正是这种直觉曾经挽救了人类。
先入之见会影响解释。甚至在一件事情前他无意识地说的话、做得事、看到的景象。
确证偏见引导人们趋向去确证自己先入之见的信息来源和问题。
事后聪明使事后分析变得非常容易。因此那些不预测只分析的分析家式的财经演员们显得更睿智,因为他们至少不会出错。
直觉以及由其引发的错觉是人类生活幸福的一部分,也是创造性的源泉之一,只不过他不适合某些如投资领域罢了。所以投资者都应该接受严格的思维训练,至少要知道容易犯什么错误。就像做学生时每次大考之前好的老师一定会告诉学生应该注意哪些是容易犯得错误。
对人类能力的怀疑和谦逊是科学与宗教的核心所在。
批评而不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开放而不被操纵。
企业家的直觉和投资人的理性。
社会心理学四《行为和态度》
真理只有在被发现时才会变得显而易见。人们总是言行不一。
态度在如下两种条件下可以能够预测行为:第一是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第二是态度与观察到的行为存在具体的相关。
在餐厅服务员问饭菜如何时,下意识地回答“不错”。如果这样做市场调查是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的,这更像是通过行为影响态度,尤其是次数多了以后,人们真的认为饭菜不错,因此这更像是一个营销活动而不是调查行为。
在不同的条件下,态度和行为可能紧密相关也可能毫无关系!在镜子面前偷盗和作弊的比例大大降低。这个发现告诉我们很多情况下态度是不能预测行为的。还记得上一次你看好但是没有买的股票吗,当然只记得那只后来上涨数倍的股票,比如创维,而忽略了当时同样也看好的多数其他没有涨这么多的股票。
行为能够决定态度是一件值得思考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对于投资的价值和意义也非常大。监狱会让人变得暴力。
如果想要别人帮忙,先让他帮个小忙,就像富兰克林一样。这种帮助的行为会让这个人改变对你帮助的态度的数值。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对别人好并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是由于我们对别人好,呵呵!因为人们会倾向下意识地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正确和有道理的。
我们由于正义而正义,由于勇敢而勇敢。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呢:第一是由于自我展示的印象管理;第二是自我辩解的认知不协调;第三是自我知觉理论。
认知不协调比如买了股票之后在试图解释自己的买入策略是正确的时候,其实是强化了这种正确性。也就是高估自己的决策而低估自己放弃的选择。
如果外部刺激不足证明行为的合理性,我们会通过心理活动正米自己的合理性来减少不协调。投资时,看到媒体的同向观点会强化自己,没有看到同向观点也会自己强化自己,原因是自己做过的投资行为。因此我们不是因为相信上涨而买股票,而是因为买股票而相信上涨。你买了之后也会加入宣传买入时正确的阵营。同样,就像往院子里扔石头的游戏所揭示的过度地报酬引发过度合理化效应。没有报酬的行为自我解释为喜欢,有报酬的行为就解释为激励了。我们的下意识总是如此地让自己更协调。当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不协调时我们会紧张并不愉快。
不协调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行为与明确地态度冲突时的结果:由于感到紧张我们会调整态度来缓解紧张。不协调理论解释了态度的改变。
在态度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下,自我知觉理论可以解释态度的形成,所以优秀是一种习惯!装作优秀最后也能变成优秀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