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教材,也是一本关于投资的好书,尽管我不喜欢其中“严谨”的数学证明,使用一个逻辑严谨的工具去解决一个本来就不严谨的问题有点儿像个书呆子,但是结论依然很有价值。
1、关于数量投资的“复习”
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ROSS的套利定价理论,默顿等三人的期权定价理论,FAMA的有效市场理论,资本结构的MM理论。
2、预期效用理论及其挑战
效用曲线。预期效用理论的公理化假设,优势性(A至少一个方面优于B而其它方面不亚于B,则A优于B)、恒定性(独立性,与描述方式无关)、传递性(A>B>C)。
对预期效用理论的挑战,三大效应:确定性效应、同结果效应、同比率效应。其实都说明预期与概率的非线性。
反射效应:非对称,收益范围内的风险厌恶、损失范围内的风险寻求。
概率性保险:概率性保险不如偶发性保险易于被人们接受。
孤立效应:忽略选项中共有部分,强调差别部分。
偏好反转:保险VS赌博。猎人和牧场的例子。买价和卖价巨大的差异。“损失之后为恢复支付的代价”远远大于“事先为避免损失而支付的代价”。
隔离效应:愿意等到一个已经知道的消息公开之后再决策
3、股票与基金
股票的溢价
封闭式基金的溢价发行、折价交易(折价率大幅波动)、清算和封转开时的价格回归。
动量效应VS反转效应
过度反应VS反应不足
基金的规模与好坏转变规律
一月效应
4、判断与决策中的认知偏差
贝叶斯规则:好人做好事VS做了很多好事的人差不多是好人,先验。
人类像“幼稚的科学家一样思考”,认知时:行为者行为的一贯性、统一性、特殊性。认知吝啬鬼。
算法VS启发法
(1)启发法分为,代表性启发法、可得性启发法、锚定与调整启发法
代表性启发法的偏差:对结果的先验概率不敏感、对样本规模不敏感、对偶然性的误解、对可预测性不敏感、有效性幻觉、对均值回归的误解。
可得性启发法的偏差:由于例子的可获取性(亲身经历、形象)而导致的偏差、由于搜索效率而导致的偏差(R例子)、意向偏差(可描述性)、虚幻的相互作用。
锚定和调整启发法的偏差:锚定效应、价格黏性、货币幻觉。
(2)框定偏差:
背景对判断的影响:对比效应(热冷水试手)、首因效应(高估第一个因素)、近因效应(高估最后一个,时空上距离最近)、晕轮效应(对于军官和老师的各项评价指标之间严重的相关性,每个人的判断都如此)、稀释效应(信息更多时对于决策的实质性因素的削弱,也类似动量和反转效应)。
框定依赖偏差:一个对于治愈率和死亡率不同描述导致决策不同的例子。框定违背恒定性(描述方式不同)。信用卡推销时把现金和卡买的差价说成现金打折而不是信用卡收手续费。
(3)心里帐户:
(4)证实偏差:寻求支持某个假设证据的倾向,而不是证伪。选择性解释。
(5)时间偏好:今天决定一件事是现在做还是明天做VS10天前决定是今天做还是明天做,决策可能会完全不同。
5、金融市场中认知、情绪和行为偏差
过度自信:过度自信与事后聪明偏差、过度自信与过度交易
损失厌恶:2.5倍。禀赋效应(如果定价,人们为得到一种利益所支付的最大值,远远小于放弃支付的最小补偿值。避免失去现在的禀赋的效应、安于现状的偏差、禀赋效应导致交易惰性,与偏好反转中猎人和牧场的例子的比较)、短视的损失厌恶(追求短期利润,而不是长期收益,过度交易,关注波动)。
后悔厌恶:不愿意承担责任,尤其是独立承担。
处置效应:继续持有亏损而卖出盈利的股票。不卖就不算损失。
投资者情绪:周期、波动。理性交易者、噪音交易者。
羊群行为:
模糊厌恶:喜欢做熟悉的事情,而回避不熟悉的。
本土偏差:
6、前景理论
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的理论,系统违背效用预期理论的三大公理。
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不是中心对称的反射形状。100次赌博和一次赌博的不同决策。刚损失2000元与没损失人对于一个1000元50%概率赌博的不同决策。39美元两种不同步骤但是规则完全相同的不同决策。
决策权重函数:小概率高估、次确定性、次比率、端点性质不良。
前景理论可以解释期权微笑、处置效应。
7、行为资产组合理论
金字塔结构:安全性、潜力性、期望值。
19世纪法国心理学家勒旁的心里群体理论:冲动性、服从性、极端化。很有借鉴价值!
美国投资分析家尼尔的逆向思维理论:人性基本弱点是互相模仿和互相感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