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石油到比亚迪的价值投资
(2009-09-23 10:04:09)
标签:
股票 |
买中石油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巴菲特会买中国的股票;买比亚迪的时候,也没有多少人会想到巴菲特会买这样的股票。甚至还有不少人给巴菲特出主意买平安、招行、万科呢!其实仔细想一下,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买中石油是因为低估,当时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已经快达到格雷厄姆的投资标准(当然也包括对于中国企业的正负面看法)了,而且还基于巴菲特对于全球油价走势的判断。因此可以看成是在当时价值与价格对比下的纯粹的价值投资。而比亚迪就完全不同了,从2004年到2008年的财务和市场状况怎么也看不出有什么地方被低估了,而且还有走下坡路的倾向。所以这是成长投资,或者硬要说成是价值投资,也只能属于那种把未来价值折现到今天的成长型价值投资,不过如果这样划分可能除了技术派和随机漫步之外,都得算是价值投资了。当然巴菲特入主比亚迪后上涨七倍的股价里有不少反身性的溢价在里面。
成长型投资是最令人困惑的,属于知易行难的典型。巴菲特为什么在这个时空点选择比亚迪呢?以前分析过电动汽车产业与风电、太阳能产业的不同点,就是在容易形成护城河的行业里挑选容易形成护城河的企业,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对于成长投资的预测,难度远远高于因为低估而有价值回归要求的价值投资。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有不可知论的成分在里面,这是一个的“内幕消息”100%没用的投资领域。所以行业成长和创业团队就成为两个主要的但是也并不能保证成功的因素了,因为其中没有大概率的因果关系。这肯定不属于“傻子都能经营的企业”。新能源汽车的成长性毋庸置疑,比亚迪有王传福,算是“人”的资源吧。
比亚迪已经拥有可以长期受益的电池技术(没有认真研究过)和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还缺的是品牌的建设和营销以及大规模公司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在比亚迪最看重的汽车领域,这和技术研发、生产代工的运作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最近刚认识一个券商的汽车行业的分析师,他就认为比亚迪想在传统汽车方面树立优势可能性不大,应该退回到上游的技术提供商的位置上,当然这是传统的企业评估思维,对于寄予快速成长性的企业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用。但是这多少反映出来比亚迪进入传统汽车领域的难度。
对于成长型投资来说,其它因素都只能是必要条件,只有“人”才有可能成为逻辑上的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