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确认识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科学理性务实应对 (1)

(2009-05-15 01:38:48)
标签:

n1

h1

流感病毒

达菲

墨西哥

健康

分类: 健康管理

 

   200934月间始发于墨西哥和美国的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430日前叫“猪流感”)迅速将全球的关注点从金融危机转向这个既老又新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发病快,传播迅猛。424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公布信息时,疫情仅局限于两个国家:墨西哥和美国。墨西哥确诊病例18例,美国确诊病例7例。到本文截稿的514日,20天内疫情蔓延到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确诊病例已达6497例,死亡病例65例。我国已有4例确诊病例(内地2例,香港2例)【1-2425日,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首次在三天内二次提高流感大流行的警告级别,从第三级提升第五级【3-5】,信息十分明确:人类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形势十分严峻,“敌人”已经兵临城下了。警告级别5的特点是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区域(世界卫生组织将全球分为六个区域)内至少有两个国家已经发生病毒的人际传播。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流感大流行迫在眉睫,有计划地部署战前的组织、交流和实施等缓解措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6世界卫生组织的行动引起全球媒体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调动资源,积极应对。【7

 

   为什么在21世纪科学技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先进、发达的今天,世界卫生组织,各国政要和全球媒体会对一个已经伴随人类7百多年的常见急性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如临大敌?我们可以从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生物学特点,历史记录,本次流行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破坏五个方面来理解甲型H1N1流感全球大流行的严重性及全球齐心协力应对的重要性。

   首先,流感的流行进展迅速,传播广泛,并发症后果严重,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巨大【8】。

   第二,广泛传播的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是不稳定的。宿主对流感病毒的选择性作用以及流感病毒的基因突变使某流感病毒亚型的抗原性产生小幅度变异称作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漂移导致不断发生的小范围流行和局部暴发,也是每年要更新流感疫苗的原因。同时,甲型流感病毒还具有在无法确定的时间间隔内发生基因变异或在人类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基因与在哺乳动物如猪、马等或禽类如鸡、鸭、鸟等流行的流感病毒基因发生不可预知的重组而出现完全崭新的病毒亚型,称作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当一种新的流感病毒亚型出现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它可以通过咳嗽和打喷嚏像普通流感一样非常容易传播。由于是一种新的病毒亚型,整个人类没有免疫性,必将在全球传播。历史上抗原转换曾经造成过数次全球性的人类流感大流行。【8910

   第三,历史记载显示二十世纪发生了三次流感大流行: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1957年的“亚洲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1918-1919年的流感大流行据文献估计造成全球约2千万到1亿人死亡。这次罕见的流感大流行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继后的两次流行较轻,1957年的死亡人数估计为200万,1968年的死亡人数估计为100万。【81112

   第四,本次甲型流感流行的特点是:(1)由新的流感病毒变异株引起,人群普遍易感,已出现跨国、跨洲传播。(2)已经出现了人传人病例。(3)墨西哥出现了较多的重症和死亡病例。墨西哥与其他各国在发病年龄及病死率上存在很大的差别。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发现:患者中位年龄16岁(3-81岁),超过80%18岁以下,男女比例:23。而墨西哥病人主要是健康的青壮年,20-50岁。至今20例死亡病例中有19例发生在墨西哥,1例在美国,其余有确证病例的16个国家和地区都没有死亡病例。4)流感病人在发病前一天已可排毒,有些人感染后不发病,但仍然具有传染性,隐性传染比例相当高,因此不能排除疫情传入我国的可能。(5 目前还没有针对该病的有效疫苗。(6)针对该病有两种有效的抗病毒药:达菲(OseltamivirTamiflu) 和瑞乐沙(ZanamivirRelenza)。【13,14,15

   第五,流感全球大流行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破坏极大。由于这是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的新病毒,感染率、患病率和病死率都将远远高于普通流感的季节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预测估计,流感大流行时大量的人口将需要某种形式的医疗卫生服务。几乎没有国家具备应对这么大量突然患病的病人所需要的人员、设施、设备和病床。世界卫生组织相对保守的估算的死亡数字是200万到740万人。这一估算的基础是1957年相对较轻的流感大流行。如果以1918-1919年发生的流感大流行为基础进行估算,这一数字将会更高。如果拿对今天全球经济和社会影响巨大的艾滋病来比较,我们可以更清醒地看出流感全球大流行的危害。今天的世界人口总数是60亿,艾滋病在24年的时间里夺走了23百万人的生命。1918-1919年的流感大流行竟在不到24周的时间里夺走了2千万到1亿人的生命!当时的世界人口总数是18亿。历史显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造成如此大量的死亡可以明显地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全球的文明进程。由于高患病率(流行期临床罹患率为10%-20%,在封闭人群如学校和疗养院罹患率可高达50%),必将导致工作人员的高缺勤率,严重影响能源、运输和通讯等基本服务和其他社会细胞的正常运转,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必然受到严重破坏。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挥之不散的情况下,这种破坏只会更加厉害。【1011

   基于上述五个方面的原因,我们除了认真准备,齐心协力,积极应对之外,别无选择。

     好消息是,与1918-1919年人类面临的流感全球大流行相比,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认真准备,从容应对,处于不败之地。其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流行病学为核心的公共卫生帮助我们充分地掌握了流感大流行的规律,影响因素及防控措施;病毒学,免疫学和基因组学等基础医学学科使我们深入地了解流感大流行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为高科技应对流感大流行打下了扎实的科学基础;临床医学和现代药学的进展为我们诊断和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人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手段;总之,科学和技术让人类今天能够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防控传染病的关键环节有效地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全球大流行。这些条件在上世纪初是不具备的。

     其二,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和技术支持下,人类在地球村里已经经历了抗SARS,阻禽流感的战斗洗礼。今天全球的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我国的公共卫生专业队伍日趋成熟,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日益完善。全球包括我国在内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断增强,今天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全球大流行。相比之下,上世纪初少数欧美国家公共卫生刚刚起步,大部分国家没有公共卫生体系,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其三,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传染病“大流行期间,全人类都面临威胁”,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利用这一机会加强全球团结,寻求惠及各国以及全人类的应对和解决办法”的倡议,齐心协力应对。反观上世纪初,流感大流行的社会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其四,从上世纪初到今天,人类的健康素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世界人口的50%生活在平均期望寿命40岁的健康水平之下。上个世纪50年代全球平均期望寿命是46.5岁,本世纪初已经是65.4岁。上世纪初流感大流行时人类的健康素质只能更低。

     其五,据笔者有限的知识,地球史上还没有见到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消灭掉的记录。因此,甲型H1N1流感病毒并不可怕,我们能够战胜它。而一种生物不能适应环境变化而自我毁灭的例子是有的:恐龙。因此,在我们全力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因环境变化导致慢性病疯狂蔓延已经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巨大威胁。这个问题在今天的中国尤其突出,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1617】基于上述理由,我们完全有信心打赢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这一战。

   对截至2009514日止甲型H1N1流感流行和应对情况的分析,目前我们的应对策略是正确的。虽然20 世纪发达的现代医学和人类及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为传染病的控制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和振奋人心的前景,21 世纪传染病应对策略主要还是应该依靠传统的公共卫生手段和非高科技的方法来控制环境和改变人的行为,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我国采取“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十八字应对原则和密切关注国外疫情,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严守国境检验检疫关卡,及时发布旅行卫生安全提示,加强国内人流感疫情监测,加强国内猪流感疫情监测,增加防疫用品储备和做好疫苗等防治技术研究,积极普及流感防治知识等八项防控策略说明决策者已经理解科学有效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策略的关键是控制环境和改变人的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