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V
(2010-04-05 14:49:50)
标签:
杂谈 |
概述
是育龄期妇女极其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
它是由于阴道正常菌群(乳酸杆菌为优势菌群)被阴道加特纳菌、厌氧菌、人型支原体构成的混合菌群所取代,造成菌群失调而引起的疾病。
概述
虽然它不属于国内监测的性病,但是它在性病高危人群更为多见,而且可增加艾滋病、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性病的易感性,值得注意。
BV的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伴有鱼腥样气味,并有引起宫颈、子宫体感染及盆腔炎症性疾病(PID)的危险。在妊娠妇女可引起一系列妊娠并发症,如早产及绒毛膜羊膜炎。
病因
BV为内源性感染,是由于阴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发生紊乱所致,与其密切相关的病原体主要有阴道加特纳菌、厌氧菌(解脲类杆菌、具核梭杆菌、胨链球菌、普氏菌属、动弯杆菌属)及人型支原体。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 BV)
BV的易感因素为经常作阴道冲洗和使用子宫内节育器。
病因
正常育龄妇女,在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下,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其表层细胞含有丰富的糖原,非常有利于兼氧乳酸杆菌的生长,这种细菌占90%以上。乳酸杆菌的大量存在,抑制了其他致病菌的生长,因此在阴道形成了一个正常的生态平衡。
病因
正常阴道分泌物中的乳酸杆菌(G+大杆菌,两端整齐平切)
细菌性阴道病时的阴道菌群(小的G-/染色不稳定性杆菌或弧形G- /染色不稳定性杆菌)
发病机理
1.
2.
3.
发病机理
4.
5.
6.
发病机理
乳酸杆菌尤其是产H2O2的菌株对维持正常阴道的生态内环境十分关键。BV时乳酸杆菌减少而其他细菌增多,其中以厌氧菌居多,厌氧菌的浓度可以是正常妇女的100~1000倍,导致乳酸盐浓度降低,胺增多,使阴道分泌物PH增高,具有鱼腥样气味。
发病机理
BV的病原体可产生毒力因子,包括细胞毒素、唾液酸酶、黏多糖酶和胶原酶,造成上皮细胞损伤,使液体渗出及阴道鳞状上皮细胞脱落,产生典型的BV分泌物(灰白色均质且无粘性)
流行病学
BV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20%,在性病门诊就诊妇女中的患病率为36%~50%。
BV与性行为密切相关,有性病病史、多性伴以及新性伴者易发生。
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证实BV能通过性接触传播,因此治疗性伴意义并不很大。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样气味。
体征:可见阴道口有灰白色分泌物流出,阴道壁表面有稀薄而均匀一致的灰白色分泌物,阴道壁无明显炎症。
临床表现
一般不伴有外阴阴道疼痛、瘙痒或刺激症状。
该病可有周期性复发,常在月经期或性交时、性交后异味加重。(由于细菌代谢产生的胺挥发所致。这种胺不是单由阴道加特纳杆菌产生,而是由多种细菌共同产生;性交后胺被碱化而挥发,气味更大)。
临床表现
BV与妇科并发症的关系:BV与上生殖器感染有关。
在PID妇女的子宫内膜和输卵管中分离到BV相关的病原体。
有BV的妇女在手术后发生上生殖器感染的危险性增高。
临床表现
BV与妊娠并发症的关系
BV可使晚期流产及早产的危险性增加2~5倍。在抗生素控制炎症后,危险性可降低30%~40%。
BV还与羊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低出生体重儿及产后子宫内膜炎相关。
实验室检查
阴道分泌物PH测定:正常成人阴道分泌物呈酸性,PH为4.0左右。BV时PH通常大于4.5。敏感性较高(92%~97%),但特异性低。污染了月经血、子宫颈粘液及有滴虫感染时,PH亦可增高。
嗅试验(胺试验):取1滴阴道分泌物置于载玻片上,加1滴10%KOH,闻到鱼腥样刺激气味为阳性。BV嗅试验为阳性。其敏感性为40%~80%,较特异。
实验室检查
线索细胞检查:为阴道鳞状上皮表面覆盖许多短杆菌或球杆菌(加特那菌、动弯杆菌等),使细胞呈斑点状、颗粒状外观,细胞边缘模糊不清呈锯齿状。线索细胞占全部上皮细胞的20%以上一般可诊断BV.革兰氏染色镜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湿片法。
左:正常阴道上皮细胞,右:线索细胞
实验室检查
其他诊断试验
脯氨酸氨基肽酶试验:阴道加特那菌和动弯杆菌属能产生脯氨酸氨基肽酶,而乳酸杆菌不产生该酶。用ELISA法检测BV中脯氨酸氨基肽酶活性高于正常。滴虫病时也可为阳性。
BV blue Test:是一种产色诊断试验,检测唾液酸酶。BV相关的细菌可产生唾液酸酶,阳性可初步诊断BV。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均质的灰白色分泌物;
阴道PH值>4.5;
嗅试验阳性;
线索细胞。
2.鉴别诊断
念珠菌性阴道炎:常有外阴瘙痒和(或)刺激症状,阴道分泌物增加。检查见外阴潮红水肿,阴道分泌物呈奶酪样凝块或豆渣样,PH小于4.5,嗅试验阴性,显微镜下可见假菌丝和(或)芽生胞子。
滴虫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增加,呈黄色泡沫状,阴道粘膜充血潮红,炎症较明显。湿片镜检可见活动的滴虫。
治疗
一、治疗目的
缓解阴道的症状和体征,
减少孕期中与BV有关的感染并发症的危险,
减少流产或子宫切除术后发生上生殖器感染的危险。
治疗
二、治疗方案
(一) 全身治疗
(一) 全身治疗
2、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
(一) 全身治疗
3、具有β内酰胺结构的抗生素
1、甲硝唑制剂
(二) 局部治疗
2、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
3、乳酸杆菌疗法
(二) 局部治疗
(三) 特殊治疗
1、孕妇的治疗
(三) 特殊治疗
(四) 治疗注意事项
哺乳期妇女最好采用阴道内局部治疗。
BV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或使用安全套,局部治疗期间还应避免长时间的盆浴。治疗结束后4周内性生活亦需使用安全套。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消失,白带正常,实验室检查PH值正常、胺试验正常、未见线索细胞;
2.好转: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均质样白带减少30%,实验室检查PH值接近正常,胺试验阳性;
3.未愈:症状与实验室检查仍同治疗前。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