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3 09:54)
身法:
一身:不盘坐就垂腿坐,若要精进则从散盘、单盘、双盘而坐;
二目:闭眼平视,心意带眼神余光下观丹田,如登高望远;
三耳:收听于身内,若不能则听双臂,若不能则听胸、腹,若能则止听于身内之气血,若虚无则随气息自然;
四鼻:自然呼吸,渐渐呼吸平稳有规律,名为风,再次平和而绵绵,名为气,再次气归于若有若无,名为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名为用气息,百姓日用而不知,即此。
丹田:肚脐以下3指宽的地方。
意念:身体的感觉,加上自己的想象。
正常呼吸:我们平常呼吸时,都是用肺部呼吸的及
吸气时胸部扩张。
呼气时胸部缩小。
而逆向呼吸 正好相反
逆向呼吸:吸气时小腹位置(丹田)扩张,胸部回缩。 呼气时小腹缩小,胸部扩张。
可以理解为 以丹田为肺
打坐的环境:安静的地方(凌晨4、5点最佳)
盘腿而坐 上身保持正直
两肩放松 掌心向上轻放在膝盖上(推荐姿势:五心朝天)
嘴微闭
舌头贴于口腔上壁。
舌尖轻抵上排牙齿
呼吸时,不能听到自己吸气或呼气的声音
!
用鼻子吸气 吸气时要短而渐快(气沉丹田)
在用鼻子呼气 呼气时要要长而慢(用意念感觉到身体的浊气被呼出)上述呼吸方法 要重复3次
地4次 用鼻吸气 但要用嘴呼气。呼气时要长而慢。
然后继续重复以上呼吸方法
每天至少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以上吐纳
一般人大概需要20至30
一般的修炼顺序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和炼神还虚。我下面要说的,就是直接炼神还虚的功夫,需要直接出神。也许大家早就知道,只是不太留意罢了。
这里,不提养气,只说养神。
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闭目养神”,为什么闭目才能养神呢?
人体的各种机能,听声音、看图像、脏腑的机能,都是要耗神的。不信,你早上一起床就吃很饱,整个上午头脑都是昏沉、不灵明,就是消化系统耗神的缘故。
精气神的转化,犹如水的三种形态——冰、水、气,其本质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我们才说,全身无处不气路、全身无处不丹田,全身无处不藏神。
就一般而言,意在下丹田是养气,意在上丹田是养神;开目是养气,闭目是养神。当然,这又不能完全划分。
书归正传,我们再看一个成语——出神入化,现在用来比喻某种技艺达到巅峰,而它的来源就是修炼。说得就是炼神还虚,进入化境,有“宇宙在手,万化在心”的涵义。
而入化的前提,就是出神。
传统的顿法的修炼,就是这两句成语,八个字——“闭目养神,出神入化”。
但就这八个字,是不能快速
问:修炼强调修德,认为“无德不养道”,试问修炼和修德有何关系?
答:
传统道家学说认为,人的先天真性,本与太虚同体,清静洁白,空洞虚无。下生之后,产生种种后天妄心,如云遮月,蒙蔽真性,造成修道障碍,念想难除,妨害道修。修德的目的,从静修的角度来讲,是要培养个人谦虚、柔和、忘我、不争的坦荡胸怀,净化心灵,去妄归真,再去下功,则入静易而进功深,所谓:“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相反,若无修德之熔炼,则心神不清,性地不纯,如此心态,去做修炼功夫,无异沙地造厦。所以修炼强调修德,乃与个人的修功息息相关,有德就有道,无德即失道,道以德为基,德高道更高。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提倡修德,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团结、互助、真诚、和睦的关系,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生活环境的安定。
道家修德,进一步还要求推诚万物,“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提倡以好生之德,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道家修炼所提倡的修德,并不局限于狭隘的个人修炼,这种广义的道德观,体现了真实的道德价值,既有社会价值,又有个人价值,个人修德有益于社会,利济他人就是升华自己。《老子》云:“圣
1.动态静心 Osho
Dynamic Meditation
这整个静心的过程中,眼睛最好都是闭着的。
第一阶段:十分钟
快速地透过鼻子吸气与吐气,重点放在吐气上。以一种快、深、乱的方式呼吸
(而不是用平常那种稳定、可预测的韵律呼吸
)。身体保持是轻松的,呼吸时可以活动你的身体,帮助身体呼吸的更全然,让能量能够累积起来。
这个阶段的重点就是全然的呼吸,让你自己变成那个呼吸。
丹田是指下丹田,位于脐下的腹部内,会阴位于前后阴之间,藏密称之为海底轮,道门称之为阴跷穴。
这两个是重要的穴位(部位),在练功中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我们在实修中发现,丹田与会阴在练功中的作用是完全相反的,前者对真气有收敛聚集作用,后者则是对真气起着激发而发散的作用。
先说说丹田对真气的收敛聚集作用,这点可能与传统上的认为有点违背,传统练功认为丹田是气海,是真气蕴藏之海洋,认为所有的真气都藏在这里,练功意守丹田可以激活其中的真气,故此几乎所有传统上的功法都是以意守丹田为开始。
事实上,我们在意守丹田时,除了丹田有气感之外,没有真气激荡而运行,这点就直接与传统观点违背。反而在实修中,意守丹田却是令真气收归汇集在这里,比如我们在收功时,无不是以意守丹田为结束,意守丹田将练功而散落在身体任意部位的真气收集回来,达到“引火归元”的作用,从而完成收功的作用。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丹田的作用不在于激活真气,而是在于收敛聚集真气。
一、为什么要入静?气功入门. 答:回归天真。
二、为什么能入静? 答:天真本清静。
三、入静的根本原理是什么?
答:前人言:“尘去镜自显”;又言“六根清静方为道”。逐渐约束、停息六根(五感和意识)妄动,则原神自然显露,这就是入静的根本原理。
四、入静之前、入静过程中、最终入静后,一路行来,身心又经历了那些具体的、实际的变化?
答:入静之前“识神灼盛、杂念纷起”;入静过程中,身心的经历大致有这么几步:
1、“识神反盛、杂念反多”阶段。 原因是因为入静不得法,“用意识趋赶意识”的缘故;
2、昏沉散乱、昏昏欲睡的阶段。 原因还是因为入静不得法,“用意识趋赶意识”以至于“神疲”的缘故;
3、“撞门”阶段(也叫“偶静”阶段)。 不碰南墙不回头。就象“跑五千米的人累坏了,自然就再也不想跑了”,人为
身体并不是什么带着敌意的东西, 起伏不停地威胁我们的安宁。它是一个独立的现实,
随着内在条件在作自然变迁。只有对它的行为作了错误的假设, 它才成了负担,
我们不得不背负起来。那才是我们苦于身体痛感与不适的原因。身体本身并不造苦, 苦是我们自己造的。就这样, 我清楚地看见,
没有什么外在条件能使我们产生苦。是我们自己对事物有错觉, 那个错觉升起了痛苦之火, 困扰我们的心。
我清楚地理解了, 没有什么会死。心肯定不死, 实际上它越来越凸显出来。我们越是彻底探索四元素,
解析分离出它们的原始属性, 心越明显地独立出来。 那么死亡在哪里呢? 死的又是什么呢?
四元素----土、水、风、火----它们从来不死。那么心怎么会死呢?
它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有知觉、越来越有洞察力。这个根本知觉从来不死, 那么为什么它怕死呢? 因为它自己骗了自己。多少劫世以来,
它一直欺骗自己, 相信死亡的存在; 实际上从来没有什么会死。
因此,当痛感在体内升起时, 我们必须认识到, 它只不过是感受, 没有别的了。不要从个人角度定义它,
不要假设这是对你发生的事。从你出生那天起, 身体就有了痛感。从母亲子宫里出生时, 你经历了剧痛。人只有经历这番磨难
第一篇筑基的原理
第一章药物
第一节阳气浅说
我们开始静坐,经过一段时期修习纯熟以后,生理机能渐渐加强,脐下丹田发生一种暖力。这种暖力,通常称为元气,仙学家别称为阳气。
清静派的修法,阳气是从修士本身脐下丹田产生。栽接派的修法,阳气是从同类彼家接来配合。同样的阳气,清静派的阳气略含阴柔,栽接派的阳气富有阳刚,两派阳气质虽然相同,效能则有区别。
第二节小药浅说
柳华阳说:“仙道元精喻药物,药物喻金丹,金丹喻大道,何喻之多也?”道藏经曰:“精者,妙物也,真人长生根。”圣圣真真,莫不以此元精以阐明药物也。夫药物既根于元精,而又曰元气者何也?且此气从禀受,隐藏于气穴,及其年壮气动,欲有向外拱关变化之机者,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