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释菜祭孔在临洺

冬至释菜祭孔在临洺
我国历法中有“廿四节气”,冬至为其中之一,号称“亚岁”、“长至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举行庆贺、祭祀等仪式,大约兴于汉,盛于唐宋。《汉书》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后汉书·礼仪》说:“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同时,还要吹鼓手们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举朝同庆。南宋《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古代,每逢冬至日,临洺关便有“祭孔”和“升字纸”的旧俗,抗战胜利后,便销声匿迹了;随后的历次运动,更使人们面对此习俗,“皆缄口不言。恐犯当道之怒。祸生不测云。”
我国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对先师孔子的祭祀,更是重中之重。《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孔子自杏坛设教,有教无类,打破了此前只有贵族才有学习文化的特权,开创了广大奴隶受到教育的私人讲学之风,一生倡导仁义礼智信;在世时,便尊之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后世尊之为“万世师表”、“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历代对孔子的祭祀仪式之隆重,和我国祖先之神祭祀,有着相同等级别的大祀,故称“祭孔大典”。《新河县志》载,“长至日。拜圣寿。外乡塾弟子各拜业师。谓拜冬余。”《南宫县志》载,“冬至节。释菜先师。如八月二十七日礼。奠献毕。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定兴县志》载,“冬至,释菜先师孔子,师率弟子行礼,弟子拜师,窗友互拜,谓之拜冬。教授于家者,以次日宴饮弟子,答其终岁之仪,多食馄饨。”《武安县志》载,“冬至节,释菜先师,学校儿童醯金祭礼,午聚餐校内。”《威县志》载,“冬至节,民国前,学校师生拜先师孔子,名曰拜圣。学生父兄以率子弟拜谢塾师,宴会一日。”祭孔之时,师生们设置祭台,将写有“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孔老夫子”的圣人牌位奉请祭台中央,同时点燃灯台,焚燃柏香,摆上芹菜、韭花(蔓菁)、红枣、板栗等其它贡品,其中的香芹比喻青年学子,青菹比喻才华,红枣寓意早立志,板栗代表敬畏之心;这种祭祀仪式,称之为“释菜祭孔”。
《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郑玄注:“舍,即释也;采,读为菜。始入学,必释菜礼先师也。菜,苹蘩之属。”释菜礼,菜虽礼薄,然“明有忠信之行,虽薄物皆为可用。”《礼记·学记》载:“大学始敦,皮弁祭菜,示敬道也。”郑玄注:“祭菜,礼先圣先师,菜,谓芹藻之属。”“始立学者,既兴器用币,然后释菜。”《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释菜礼,是学生入学时礼敬先师的祭祀礼仪,汉代以后,逐渐成为以礼敬先师孔子为主的祭祀礼仪,祭祀时间比较灵活,供品也丰富多样了。而冬至日祭孔,明嘉靖版《枣强县志》中说,“冬至,士大夫拜礼于官释,弟子行拜与师长。盖去迎阳报本之意。”更加体现了“礼之三本”的重要性,也就是尊师重教的意义所在,《大戴礼记·礼三本》载,“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抗日战争胜利以前,各书院、学府、义学、私塾等教育机构,大都异常重视重视这一传统民俗。
据《广平府志》《永年县志》载,广平府同知署,每年春秋仲月次丁日,率领同知署全体人员、广平府教谕诸人、秀洺书院的全体师生、临洺宿儒以及临洺各私塾诸位师生,敬备牺牲诸品,致祭于临洺关北大街孔门先贤冉子之祠堂。志书记载,其费用是:“春秋二季,各用谷五石、白银八两。”这志书所记载的官方“祭孔”的相关资料。然而,临洺关各私塾、义学的入学祭孔、冬至日祭孔的活动仪式,却不见有任何的文字记载。作为“中医世家”和“教育世家”的后人,有义务要将这一历史仪式,说来听听,若有错误,还望指正为盼。
《赵氏族谱》载,“赵鸿谟,字显文,太学生。”清康熙四十年,其父赵愫任雩都县知县,因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得罪江西赣州的一些土豪劣绅,致仕时罹难。是年,赵鸿谟遵父遗命,遂放弃国子监学业,远离仕途,回到临洺关,开设私塾,宴师聘讲,广收门徒,传授《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儒家著作,并将自己在太学所学,倾囊而出。由于教育得方,学子们成绩蔚然。临洺人送其雅号“赵大公子”。于雍正五年二月十六日,经中人赵盛之说合,将胞弟武生鸿基的“小西门顶平冢地。计地七亩八分”,以每亩三两白银买下,为学堂增添经费之需。每岁冬至日,赵家学堂便休学两天;冬至午时前,诸学子各自带饺子一碗,也有已经成人的老学生,前来凑热闹,大家齐到学堂,依照先来后到之顺序,将自家的饺子,呈祭在孔圣人的神位前;早些时候,赵家人便将供菜四份:芹菜、韭花(蔓菁)、红枣、板栗,呈祭于圣人牌位前;这种祭孔的形式,称之为“释菜先师”,是指以芹藻之属,礼拜先师孔子。当时初入学者,则行“释菜”礼。诸学子奉上各样水饺后,便行三拜之大礼;祭孔礼毕,赵家学堂早已备好酒席数桌,师生们以诗歌接龙和出题答对等等,文字游戏,把酒言欢,其乐融融,其意浓浓。酒席后,焚起炉灶,支起大锅,烧水温饺子,有素馅儿、有肉馅儿、有白皮儿、有黑皮儿、有红皮儿,皆因家庭经济情况不同而已。把所有饺子热好后,捞在一起,分散各桌,没有谁会说一句煞风景的话,师生们蘸着芥末,吃着饺子,言谈说笑,欢乐一堂。这大概就是古代的教师节吧!这样过冬至日,赵家学堂自康熙年间,就已经形成,至到北伐胜利,彻底废除私塾,师生团聚冬至日不见了,然而释菜祭孔仪式,赵家人默默地进行着。在春、秋两季的官府祭孔的季节,赵家学堂则率先联系“二府衙门”,得到应允后,则率全体师生随二府衙门,到北大街冉子祠,参加祭祀孔圣的活动。
临洺关冉子祠,位于北大街北端,距临洺关北城门五十余米正当路中央,南北通衢路从东西两侧通过,东窄西宽。祠堂为三间海庭瓦房,后有小院,内有北平房五间;清代至民国,为北大街、北西街、北东街之联庄会会所,会队常在后院做操。海庭五层石阶左右,各有一棵古柏,成人一抱尚余一尺。殿内正中央,设一通木质牌位,三面镂空龙纹,牌位平面高约六尺,宽三尺,厚约八寸,阳刻“孔门德行弟子冉子伯牛之神位”正楷大字;南院墙为八字影壁,南对正大街,影壁高度与灯山口持平。祠堂名曰“冉子祠”,临洺人称“祠堂”;为广平府同知署和临洺儒学世家,在冬至日,举行祭孔场所;每逢冬至日,诸先生率领学生,至祠堂上香祭拜;学生站在台下,设礼仪生唱贺喊礼,虔诚祭拜。
在祭孔的同时,还要举行“升字纸”仪式。文人敬惜字纸,是对圣人尊重的一种表现,不允许用有字的纸张,擦拭任何东西,若有违反,则是对先师的亵渎不恭。因此,临洺的儒学世家,以及士农工商等阶层大众,受到士子们的宣传,对敬惜字纸异常注重,所以,把带字的废纸收集起来,到敬惜字纸社,或换取银钱、或换取新的纸张、或换取笔墨等等;儒学世家则在空闲之处,设立“焚纸炉”(升纸炉),炉子的样子,像个大啤酒瓶子,外涂白灰;将收集来的字纸,在冬至日祭孔时,一齐烧掉,虽然是“烧”,但是必须说是“升”,将纸灰各自收集起来,举行“撒灰”仪式,众师生一齐跪拜后,礼毕,则委人将字纸灰,抬到洺河之畔,撒入洺河之中。临洺关“敬惜字纸”社,大约成立于康乾时期;义学坑杨家,至今收藏有“敬惜字纸”社,在咸丰五年的“祭具箱”;已故藏书家郑尔铨先生,藏有光绪九年“敬惜字纸”石碑一通。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一非常有益的民俗活动,被破除封建迷信的政策而消失,着实让人痛心,希冀有大智慧者,能重整旗鼓,再振冬至日“释菜祭孔”之风。
重建敬惜字社碑记
洺城建立惜字社久矣。其绅耆大道为公。不私己有。绰然有古人风。夙闻诸武秋瀛夫子。私心窃响往之。未获与诸君子永朝夕也。己卯岁。主讲秀洺书院。览碑记悉倡捐者。始于魏文元先生。先生喜为善。世风不古。贫者多积丧。或延至云、仍。而未能殡。因作劝葬文哀之。复怂恿其族与亲助之。而义园之舍。尤为极贫者计之。自是。淹柩陋习。为之一变。先生之功也。余来迟暮。惜未睹仪型。与其哲嗣助廉。遒获交赵美士、王执中诸先达。述先生梗概。并言惜字社续捐济美。如李君永湘可记焉。盖自文元公施田入社。祭品有资。已镌碣书院中。嗣是执中助廉。括余赀捐同社。增添园地二亩。作检字经费。入多用裕。较有赢余。然岁稔易赢。岁荒仍歉。不无廑念。而乡贤奉祀。永湘李君预筹之。为布膏腴五亩。殷殷然作长久记。所谓成人之美者。得毋是耶。从此。有赢无歉。斯社庶永行勿替矣。善哉施乎。抑吾闻。永湘早岁失怙恃。爱敬诸昆。继遭颠沛分爨。时田数亩耳。以居积故。仅博中人产。雅慕陶朱公散金高谊。见善若趋。好施不吝曩。尝创立义学于宅。购田延师修脯。皆独出囊赀。以抵于成。固当与文元公义园。并传不朽矣。而其志愿所存。尚难明程分量。行将于异日拭目观之也。夫岂惜字一端。见其乐善不倦哉。於戏。可以风矣。同社将勒石以垂永远。属笔于余。余喜永湘公而无我。惜字又吾人分内事也。弗敢辞。至字之功用与惜字章程。具载前记,无事赘及焉。
丁卯科举人
邑
大清光绪九年岁次癸未小阳春吉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