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三武”的恩人——夏发荣

“广府三武”的恩人——夏发荣
壬寅涂月十九日夜,赴后巷街杨府,幸与太极拳学者宗杰、宗军兄弟等相聚;杯觥之间,相谈甚欢,言者津津乐道,闻着洗耳恭听;自古汲今,由中涉外……忽论及广武城之“三武”,余道“夏发荣老先生有恩于武氏三兄弟,《永年县志》载述其详。”“闻所未闻也。”
据县志载,广武城武氏先人,乃山西太谷人,始祖武文举,中洪武乙丑科进士,任南京刑部主事。靖难之役后,隐居滇南,以锢露锅为生。其次子武宁北归,入籍北直隶广平府永年。武宁生子武增,数传至武苾,苾生廷翔,字君翼;廷翔生武镇,字静远,以武庠生授卫千总职;武镇生武大勇。
武大勇,字德刚,“少业儒。体羸废读。改习骑射。”“弱冠游武庠。少席丰厚。既而中落。乃让产于伯叔。而自营生计。家渐裕。”然而,武大勇生性慷慨明达,好义急公,为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常常“累散千金”,而不使人知;“当滑邑有警。适岁荒。贷于公者。积至数千金。公悉焚其券。不复索。坐是家复贫。公亦不介意。”武大勇内心羡慕读书,其“子侄欲习武。辄禁止曰。吾已误。尔曹不可再误也。”“每悔不读书。故尤敬爱读书人。子孙悉令读书。长子烈。质厚而才。延名师教之。邑选贡金节堂司铎李白泉。一时称名宿。悉令烈执贽门下。烈虽屡困。而公志益勤。烈旋补诸生殁。”此时,武大勇的家庭生活条件,已经不是很富裕了。即便如此,其“轻财乐义。出自天性。夏荫轩者。烈同学友也。公孙辈。复从之学。汲荫轩葬其祖父。公时已不豫。犹力疾经纪其丧。”从中看出,为了回报夏荫轩教育后代的恩情,武大勇只有不顾年老多病,尽心尽力地经理夏家的丧事。
武大勇长子邑庠生武烈,字丕承,娶宣化镇君子堡把总赵宏勋之幼女。赵氏“幼熟经书。达大义。十九岁于归。事舅姑以孝闻。”二十九岁时,武烈病逝,而“翁犹在堂。氏上事衰翁。下抚诸孤。丰于养亲。而啬于自奉。邑有名师夏荫轩先生。使子往受学。脱簪珥以助膏火。迨翁捐馆。舍家益贫。昼操作。夜纺织。每通夕不寐。尝自制冬衣。缀以敝葛。虽当子通籍后。荆布如故。”生三子,即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
县志又载,“夏发荣。字荫轩。道光元年举人。少聪颖、简重、寡言笑。不妄交游。事母至孝。笃于友谊。与同邑武烈。同游保阳李百泉先生之门。以学行相切劘。烈病故。子澄清等幼。召之其家授学焉。澄清、汝清。俱成进士……”
《永年县乡土志》又载,“国朝武烈。字丕承。邑庠生。大勇子也。生平不妄交。惟与同邑夏发荣称莫逆。侪辈或以非礼相加。怡然任之。久则人自感服。”“夏发荣。字荫轩。道光元年举人。笃于友谊。与同邑武烈。同游保阳李百泉先生之门。烈卒子幼。发荣召至其家授学焉。后烈子澄清、汝清成进士。”
广武城武氏三兄弟,功成名就之后,太夫人赵氏“复视人而犹己”,将儿子“岁寄廉奉。以供膳羞。”之资,积攒“有千余金。爰建义学一所。置良田百亩。为脩金膏火之资。延师课贫家子。里党咸称其义。”终年九十五岁。河南巡抚郑元善,作《武母祠义学记》一文,以传懿德徽音之不朽。
综上所述,武烈英年早逝,其遗孀赵氏“昼操作。夜纺织。每通夕不寐。”本来不富裕的家庭,而武大勇之“捐馆。舍家益贫。”看到母寡子幼的“广府三武”,夏发荣先生怀念挚友之谊,遂“召之其家授学焉。”从而,成就了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的学业,使之功名加身,事业有成。
故而,余每逢“广府三武”之后人,或习练武氏太极拳者,辄言“夏先生乃武氏之恩人”耳!怎奈知音难觅,遂翻阅志书,略加梳理,敲击而作此文,以供同仁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