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是国家喉舌的央视,在昨天的节目中关注到了老无所养的现状。主持人和嘉宾引经据典,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改革现有的计划生育制度,才能改变目前老年人生活的窘境。而现实真是如此么?

1982年计划生育国策出台
老龄化和老年人的供养,历来都是关注较多的话题。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计划生育导致的子女数量减少,的确给老年人的供养带来了问题。在央视的节目里,援引的数个例子,都是老人没有子女供养而在生活上陷入困境。但是,照着这样的推理来反对计划生育,似乎在逻辑上不太周延——子女数量的减少是老人生活不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显然,老年人的供养问题,不见得就是增加子女数量就能解决的。
且不说在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被贯彻的几十年里,执行的力度有没有打折,因为即使在现在,我们也经常看到在某些农村,仍有几个子女不愿赡养老人而被斥为不孝然后见诸于报端或网络;而同时,我们也会看到那些在经济上颇有实力的人们,也不会因为自己和配偶都是独生子女而赡养不好老人。
在中国的社会里,家庭内部的关系一直是封闭并且独立的,这并不是自私的本性在家族群落中的延续,而是中国一直以来农耕社会和自然经济带来的文化积淀。在一个家庭内部,无论是老人供养,还是抚养小孩,都是以家为单位的,外人不得也没有理由插手。那么,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就存在着极大的道德风险——子女愿意赡养并且付诸行动,那么老人的生活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当然也取决于子女的供养能力);相反,子女一旦不孝,那么老人的生活立刻就会恶化。

所以,子女数量的增多,无非可以提供一个减小道德风险的几率——大儿子不愿意养,那么二儿子、三女儿还可以作为替补加以考虑。这完全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就像买彩票一样,谁能保证多买就一定多中呢?所以,即使废除计划生育,生下更多的子女,也无非是在子女的道德风险上增加一点并不能保险的保险系数罢了。
况且,话说会来,即使从现在开始废除计划生育,那么在等待这些孩子长大的几十年中,现在的老人供养问题又如何解决。显然这并非急功近利,因为刚才已经分析过,废除了计划生育也不能未雨绸缪。当下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手段,而不是等我们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去等待一个未经验证的结果。

因此,对于老年人的供养,可能更多的需要社会的力量和观念的转变。在现有的老年人供养体系里,社会分担的部分几乎是可以忽略掉的,那些老年公寓、养老院,要么是条件不好不足以承担责任,要么是收费太高超出了家庭可以负担的程度。而老人在社会当中的角色,本来就是需要优抚和福利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缺位,导致了由家庭这些个体来完成本来应该由福利制度扮演的角色,自然会力不从心的。
同时,观念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前面说了,中国的老人问题基本上是由家庭来解决。其实,这主要还是观念在作祟,在中国的家庭里,即使子女能力不足以负担老人的赡养问题,也大多不愿背着不孝的骂名把老人送到养老院里去。“孝顺”这个词,在大多数时候,还是和“与老人呆在一起”划等号的。
观念的根深蒂固并非没有坏处,因为社会福利制度的问题,可以通过国家加大投入提高重视程度来解决,而观念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得到扭转的。当然,并不是说这些观念不好,只是在社会进步的大环境下,社会养老应该逐步成为家庭养老的补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取代家庭为单位的养老。
人都会老,这是自然的安排。而作为社会,所能做的就是在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面前,适当的负担起对于老人的责任,这样才不会有不可估量的道德风险,不会有“养儿防老”的陈旧观念,也才能有和谐和自然的社会。
=============================================================
近期博文推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