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阅兵引发的“忠孝难全”说开去

(2009-10-09 09:29:29)
标签:

阅兵

家庭

五服

孝服

儿子

人性

中国

杂谈

分类: 教育杂谈

    

    今年的国庆阅兵给民众带来的激动澎湃和强烈的民族自豪,到现在区区几天自然不会迅速消退。即使时间流逝,也不会影响和埋没人们心底那些红色的记忆点,在某个时候突然又自发的涌动,制造出一阵阵感动。而在阅兵中出现的一件事情,可能只会激起大众片时的兴趣,而在不久之后遗忘于脑际。

 

    但是对于所有人来讲,这本应该是一个严肃而沉重并且在短时间内不能辨明的话题——山东籍战士王震是参加阅兵的成员之一,他的父亲在阅兵进行前的58天就去世了,而其时他仍在阅兵村进行训练,他的母亲为了让儿子安心参加阅兵仪式,独自承受着巨大的悲痛而没有告诉儿子半点父亲已去的消息。直到捧着丈夫的遗像含泪看完了有儿子参加的阅兵仪式,才告诉载誉归来的儿子。

 从阅兵引发的“忠孝难全”说开去

 

    面对着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儿子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位坚强的母亲做出了最符合伟大定义的牺牲,也做出了最符合常理的选择。或许不少人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像这位母亲一样以国事为重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这一伟大而历史性的事业。然而,事实上,我们很难在价值取向上给这二者排序。阅兵,还是奔丧,站在不同的价值轨道,肯定会有不同的选择秩序。

 

    参加阅兵,是每个军人的梦想,全中国的军人不下百万,而站到天安门前受阅的却只有五千人出头,这是何等庄严神圣的使命;而回家奔丧,却是亲情的最高仪式,在同样伟大的亲情面前,表现肃穆和尊重的礼仪就是以送终奔丧这样的形式表达的。在这两者之前的取舍,本是一个复杂的命题。不过在我们的理念里,这一选择已有固定的答案,那当然就是选择集体与国家的利益,所谓的“舍小家顾大家”。

 从阅兵引发的“忠孝难全”说开去

 

    这个理念当然没有错,不但如此,它也很符合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的价值判断。但是我们也得看到,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礼仪和孝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不说周礼中守孝三年的规制(孔子享受了这个待遇),南北朝“准五服以治罪”,这些在被我们所谓的封建早已消失的时代,礼制中也仍然存有浓厚的孝道。即使不用穿特制的孝服,不用守孝三年,但是回家奔丧,至少是作为直系晚辈必须完成的最后礼仪。

 从阅兵引发的“忠孝难全”说开去

 

    用坚强、自豪等字眼来形容我们的战士和母亲,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更应该站到“人”的角度去赞扬和褒奖。人都是有“人性”的,人性是所有处事为人的基准,战士的母亲选择隐瞒,是因为她觉得丈夫的去世和儿子的使命相比,儿子的使命更加重要。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投机,不是因为丈夫的死不可避免,而儿子的机会一去不返所作出的功利判断。因为这恰好是人性的光辉所体现的人文关怀,人性当中既有利己,也有利他,在公众的道德和个人的道德面前,宁可让自己委屈,也要成全大业。这个选择就如同“拯救大兵瑞恩”一样,以自我的牺牲换来别人的幸福,也是人性完美的体现。而在媒体的报道中,总是像“英雄”一样在夸赞在吹捧,让人感受这些脸谱化的形象,反而会觉得做作和说教。人们总是直观的判断的,而在这个事件本身就可以看出谁对谁错的时候,并不需要说教似的指引和宣扬。

 

    不过,话说到最后,我们可能也需要一点反思。中国的军人,能符合阅兵要求的不少,如果让这个战士能回到家中尽孝,而另找一名替补也不是什么难事。而且做出这样的选择,本身就是人家的家事,这或者和那些被拔高的口号相比,更是出于直觉的考虑和崇高道德的驱使,我们需要用平常心来理解,但是这用不着鼓励,更用不着吹捧。因为,如果能两全其美,不是更好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