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一、选择
1.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是(C )。 A、活动 B、交往 C、人际吸引
2.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是(C )。A、电视
B、动作 C、语言
3.班级人际关系包括( B )。A、师生关系
B、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C、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4.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 A )。A、友谊 B、同伴 C、同伴团体
5.为了解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社会心理学通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A、社会测量法
B、观察法
6.群体团结的基础是( C
)。A、群体规范
B、凝聚力
C、心理相容
D、友谊
7.小学儿童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是(
B
)。A、不良品行
B、成绩不好
C、容貌差
D、不讲话
8.对人际吸引影响最大的深层因素是(
C
)。A、仪表风度
B、交往频率
C、心理品质
D、空间距离
9.在整个小学儿童期,择友的重要标准是( A B C
D
)。A、敬慕关系
B、直接接触关系
C、接受关系
D 、其他关系
10.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心理条件是(
C )。
A、活动
B、交往
C、人际吸引
11.小学儿童选择同性别同伴的比率达到高峰是在(
A
)。A、五年级
B、二年级
C、三年级
D、六年级
12.教师在调整集体的人际关系时,工作重点是调整( C )。A、受欢迎儿童
B、中间型儿童
C、不受欢迎儿童
二、判断
1.小学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同伴关系。( √)。
2.小学儿童择友标准中最显著的标准是身体强壮否。(╳ )。
3.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活动,其本质也是一种人际交往.(√)
4.学习行为对小学儿童择友的同质性和趋上性具有关键作用 . (√)
5.班级中的小团体只有消极作用。(╳)
6.教师要特别注意和关心那些不受欢迎的儿童,帮助他们改变处境.(√)
7.一个班集体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形成规范。(╳)
8.青春期以前的儿童,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别的同伴,在小学期间呈上升趋势,其中,男孩找男孩的比率高于女孩找女孩的比率,两者发展的趋势也不一样。(╳)
9.小学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在高年级形成,一经形成便相对稳定。(╳)
10.小团体是小学儿童同伴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的需要,增强同伴之间的情感
支持,因此,可以让其自由发展,不加限制。(╳)
11.教师要调整处境不利儿童的地位,只需对他们进行个体训练和指导就行。(╳)
三、简答题
1.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答:⑴教师的主导性;⑵学生的全员性;⑶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
2.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教育实践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特点。它是儿童社会交往积极性的表现,也是实现人际关系的心理效应的保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