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一、选择
1.小学儿童逐步养成一些道德行为习惯的年龄阶段是( C )。
A、低年级
B、中年级
C、高年级
2.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总的来说属于(
A)。
A、初步的
B、较高的
C、相当高的
3.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是( C)。
A、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
B、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C、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稳固联系
4.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从总体上说(
)。A、知落后于行 B、比较协调
C、行落后于知
5、到了小学( C ),儿童调节行为的 力量开始由外部控制向内心自觉的方向过渡。A、低年级 B、
中年级 C、 高年级
6.对“儿童为什么要遵守纪律”的问题,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自(
A
)的一种认识。
A
服从老师的要求,为了得到表扬,为履行班级或少先队的义务。B、为集体争光,这是社会公德的要求。C、应自觉遵守纪律
7.小学儿童大约在(
C )年级以后,才逐渐养成初步的行为习惯。A
、一、二年级
B
、三年级
C、 四年级
8.小学( C
)学生的坚持性已从外界权威的影响逐步转向内心的自觉坚持完成任务了。A
低年级 B
中年级 C
高年级
9.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B )。
A、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
B、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
C、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
二、判断
1.品德也就是道德。( ╳ )
2.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或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在三年级下学期。( √)
3.品德一方面依存于道德,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另一方面品德对道德也有反作用,许多人的品德又构成或影响社会的道德面貌。(√
)
4.强化只是用来塑造某种新行为而不可以改变旧有的行为习惯。( ╳ )
5.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动机发展逐步发展到行为后果,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的统一。( ╳ )
6.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是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得到相应发展的。(
√ )
7、适当的惩罚对改变儿童的行为有一定作用。( √
)
8.在品德教育中,表扬与批评的作用是相对的。一般说批评的效果比表扬好。( ╳ )
9.从性别因素看,女生更喜欢得到表扬,男生承受批评的能力比女生强。。(
√ )
10.品德和道德都是心理现象。( ╳ )
11、个体身上偶尔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并不说明他已经具备了某种品德。 (
√ )
12、.道德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的水平。( √
)
13、不同性别的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 )
三、简答
1.品德和道德这两个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为什么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会出现一个低、高年级高,而中年级低的“马鞍型”?
3、从总体上如何估价小学阶段儿童品德的发展?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发展比较协调的时期,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道德知识逐渐系统化,道德行为的发与道德认知水平相适应,并且逐步养成了一些道德行为习惯。言行一致,而且年龄越小越这样。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言与行之间逐渐出现了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小学儿童道德发展的总体情况给我们的启示是:系统的道德认知与相应的品德行为习惯是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的。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加强小学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从低年级就开始抓起,越早越好,持之以恒。
四、实例分析
1、二年级学生李敏在学校操场上拾到一角钱交给王老师,老师在班上表扬了她。第二天,,钟名向妈妈要了一角钱,说是老师要求交的,到校以后他交给王老师,说是在路上拣的。
答:钟明见到李敏把拾到的钱交给老师,得到了表扬,他也要向李敏学习,说明对小学低年级儿童进行活生生的榜样教育,会收到及时的效果。但钟明向妈妈要钱,到学校把钱交给老师,两次说谎,说明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道德认识水平低,只是从表面现象方面去模仿榜样,这说明小学低年级儿童道德评价只是根据行为效果,还未认识道德动机。
2、李民经常帮助妈妈做家务,一天正做时不小心打碎了10个碗,方强趁父母不在家偷吃东西,把1个碗打碎了。问:9岁儿童会认为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答:7岁儿童认为方强更不好,因为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平。7岁的儿童在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时,开始注意到行为的动机,而不再简单的只看到行为的结果,对财物造成的损坏程度。方强同李明相比,他虽然只打碎了一只碗,但造成这一结果的动机是不正确的,是为了偷吃东西,所以方强更不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