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心理学复习练习资料(4)

(2009-05-14 07:36:32)
标签:

教育

分类: 知识储存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思维

    一、选择

    1.“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 ③ )   ①思维的概括性  ②思维的灵活性  ③思维的间接性  ④思维的直觉性

    2.“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  ① )   ①思维的概括性  ②思维的灵活性  ③思维的间接性  ④思维的直觉性

    3.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是( ② )   ①分析  ②抽象  ③概括  ④综合

    4.小学儿童运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的思  维过程是( ①)。①具体化     ②抽象     ③概括     ④综合

   5.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在( ④ )阶段。  ①六七岁     ②七八岁     ③八九岁     ④十至十一岁

    6.学前儿童一边摆积木,一边自言自语:“摆的是大桥”、“擂的是铁路”等,这种思维是 ( ②    ①集中思维    ②  动作思维    ③ 发散思维     ④ 形象思维

    7.老师提出“砖头有何用途时”,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回答的过程,属于  ( ③   。 ①动作思维  ② 抽象思维   ③ 发散思维   ④ 集中思维

    8.人们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思维, 叫  ( ② )   ①动作思维  ② 抽象思维   ③ 发散思维   ④ 集中思维

 

二、判断

 

   1.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以它与感知觉等认识的低级阶段无关。( ╳ )

   2.由于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所以人的认识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推知过去,预测未来( √ )。

   3.加强学生的朗读、默读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

   4.“鲸不是鱼”这是思维形式“推理”的表现。(╳ )    

   5.“会飞的是鸟”这是日常概念。(√ )

   6.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

   7.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是思维发散性的表现。( √ )

   8.儿童思维发展存在着很大潜力,只要教育得法,可以促使儿童的思维提前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9.同一儿童能演算较抽象的数学题,但在理解历史事件时却不能离开具体的形象,这是儿童思维发展中不平衡表现。( √ )

   10.小学儿童说“马是动物”,这说明他已揭示“马”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 )

   11、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因而比集中思维更为重要。( √ )

   12、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思维活动的直观形象性很突出,即使到高年级,他们形成概念,理解教材,进行判断推理,也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 √ )

 

三、分析题

 

    一位教师在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应用题启蒙教育时,制作了插入式活动卡片: ①他先用四开大小的画纸画。上河、岸各半的彩色图景,再用刀划出若干道小口;②然后又用硬纸剪若干张小鸭子图案,正反面涂上颜色;③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题意将小鸭子插在背景图上,成为一道三情景习题。

   岸上原有5只鸭子,又游来3只.共有几只?

   岸上有8只鸭子,游去3只,还有几只?

   岸上有5只鸭子,河里还有3只,共有几只?

   岸上有5只鸭子,河里有3只,河里鸭子比岸上少几只?

   岸上有6只鸭子,游去1只,又游去2只,岸上有几只鸭子?

   教师在使用时根据题意,将鸭子只数和方向加以变换,学生学得趣味盎然。

   请根据知识掌握的过程有关理论来分析这一教学活动卡片的设计。

    答:这位教师的教具设计是非常成功的,他调动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应用题的学习产生了兴趣。首先,教师充分掌握了一年级小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特点,孩子在初学应用题时往往对抽象的文字和教学的理解发生困难,因而教师根据教学艺术制作了直观教具,通过活动教具的演示、变化,使孩子对“共”、“多”、“少”等概念有具体、形象的认识,为他们形成数学概念提供了基础。其次,教学活动卡片的设计,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拓宽思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再次,教学活动卡片的设计,不仅在讲授计算课时可以使用,而且在反复练习时也可以使用,这样又能时教师节约大量的课堂准备时间。如果在制作活动教具时,不仅制作“小鸭子”的图案,还可以制作“小青蛙”、“游泳的小朋友”等图案,那么,这种活动卡片在“数的认识”、“比多”、“比少”等教学内容时都可以用,而且能增添情趣。

 

四、问答题

     

     1、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

    答:对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是主要的途径,教学达到对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培养,除了教材中所表述的发展儿童语言、丰富儿童感性经验、运用变式和比较以及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外,还可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⑴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儿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而引起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能引发儿童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有:课前布置活动性的作业,在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问题时,引发新旧知识矛盾;课堂中的提问等方法。

      ⑵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正确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找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作出新的概括。

     小学儿童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因而他们的思维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他们不善于全面地分析问题,常常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用具体事例说明原理,多提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儿童思考,多创造条件让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学过的知识,把已掌握的抽象公式、原理、法则等应用到具体事例上去,解决新的课题。使儿童在解决各种课题中,逐步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正确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养成自我检查思维结果的习惯,使他们的思维品质得以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