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境界有三,古今推演

(2014-06-18 08:55:06)
标签:

三生万物

道德经

庄子

境界

推演

分类: 散文

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和学者对于文艺和人生的理解是逐步推进的,这不能仅仅用“进化”或“深化”等概念来统括,而是需要更为丰富、多元的认识来呈现。其中,“三”是这种认识的一个突出特征。这种特征早在《道德经》中就已萌发,第四十二章即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三”的这种内涵特征也契合现代哲学上讲的“正、反、合”,更进一步就是“否定之否定”。大致来看,“三”的演进可以从以下不同时期作家、艺术家和学者的认识中看出。

战国时期,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借一位厨师之口讲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如此才能“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从开始见到表面的全牛,到目无全牛,再到用纯熟的技法解析,这不仅是熟能生巧,更是由表象→抽象→具象的递升。回到《道德经》的文本中,“一”就是纯然客观的表象,“二”就是对立统一的“抽象”,“三”就是已臻临界的“具象”。表象还是和主体隔膜的客体,抽象已经开始提要钩玄参悟辩证,具象则主客融合化成泉源。

 

                           境界有三,古今推演

 

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山水其实不难遇到,有些人一生都与山水为伴,但他们可能对这熟悉的风景早已麻木。等到有一天,经历了障碍与别离,才明白眼前的山河大地同样是心中风景。再到后来,终于发现山水自有山水的壁立和悠远,人生自有人生的坚持和释然,不过山水与人生在深层又是相通的。虽然还是那座山,还是那川水,但已是涉过千山万水后的感悟。

 

                     境界有三,古今推演

 

宋代,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也是从“为赋新词强说愁”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转变。但年少时的心情,经过岁月的磨洗,依然不改初心,只不过当时想在文字中表达的,现在却迟疑了,这迟疑不是犹豫不决,而是怅然与无依。少年是浓得化不开,壮年在客舟中就有了人生豪迈,可对酒当歌,不问人生几何。而到了两鬓斑白,在屋檐下听着雨声滴答,时间已可以捡数,此刻掬起那片水月,更可感人生之珍贵,觉醒于亿万年的流转,匆匆又化为涟漪。

 

                境界有三,古今推演

 

明代,画家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凡画有三次。一曰身之所容;凡置身处非邃密,即旷朗水边林下、多景所凑处是也。二曰目之所瞩;或奇胜,或渺迷,泉落云生,帆移鸟去是也。三曰意之所游;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处是也。”这第一次就是置身于生机攒集之处,水边林下,市井摩肩,扰攘与诗意凑泊,断不可生疏。第二次是纵深探索,奇景胜地,大快朵颐,人生贵在适意,折磨自己的,早晚也得折磨别人,反过来也一样,何苦何必。飞泉流落,目收银河,千帆竞渡,彩羽远去,该争取时全力以赴,不要到力不从心时暗自悔恨。第三次是该品味的已品味,该拼搏的已拼搏,世路已惯此心悠然,不是所有的风景都成其为风景,你只要知道自己能够到达那里,有尽头才有无限,有缺憾才有留恋。

 

          境界有三,古今推演

 

清代,蔡宗茂《拜石山房词》:“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杳而弥深。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地,余霞绮天,一境也。再读之则烟涛澒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卒读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翛然而远也。”这也是对应于春、夏、秋,至于冬,那是贮藏的阶段,已暗含此间所有,以另一种方式。回到正文,刚开始读时,万紫千红晕眩于漠漠芸香,此刻的百般娇艳,因为自然,和冬雪漫山遍野,和霞飞丽天同样璀璨纯真。再去读,已如夏天热烈,大雨如烟,蛟龙出没于深壑,炙热与冰冷相反相成,霜意因此凛冽如酒,可纵横驰骋,俊采星驰,锦鳞游泳,淋漓尽致快意如风。最后去读,已似皎皎月色,白云渺渺,鸿雁阵阵,而在人间深处,秋天盛大开幕,叶如纷纷雨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不过是必经的一程,但更替如此有力,沐尽一夜低迷,太阳照常升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境界有三,古今推演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此等境界,也只有下定决心的人才能领悟做到。王国维所引用的这三句,均来自宋代作家。陈寅恪所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肯定有其不可磨灭的理由。昨夜西风,渲染了此刻的孤寂,自古圣贤皆寂寞,何况你是大心脏。高楼凭栏,天涯海角,同此怀抱,道不孤必有邻,尽人事天相助。人间正道也是坎坷,真正的勤奋必是刻骨铭心,稳扎稳打,凝聚一生心力,执一而求,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当冲破了重重险阻,终于到达人生高地,或许海阔天空,或许青衫依旧,都已不负此生。知我者,其在阑珊深处,其在奋斗路上。

 

                境界有三,古今推演

 

    无论是从文学、艺术,还是人生境界,都可见这种演进的规律,由刚开始时的萌动,到激烈,再到繁华落尽后的真醇,均可见“三生万物”,其中体现着华夏文明的演进,值得深思精研,力行不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