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读诗经(四) 

(2011-05-23 08:20:50)
标签:

微读

微读系列

诗经

文化

分类: 散文

《微读诗经》(61),《芄兰》里的童子佩觿。这首诗应如《郑笺》所言:“惠公以幼童即位,自谓有才能而骄慢于大臣,但习威仪,不知为政以礼。”那么周先生原来将“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译为“容纳啊成就啊,像带子一样的下垂啊”,就不如修订本中其弟子译的:“有容仪啊有成就啊,带子下垂都有样啊。”

《微读诗经》(62),《河广》里的不能相见。在古代,被离弃的妇女只能回娘家,不能再见到丈夫和孩子了。这首诗写的就是宋桓公夫人,生完孩子后,丈夫就把她抛弃了。《郑笺》中提到,她不能再回到宋国了,因为“义不可往”,这是什么样的义!“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但人与人之间,有时简直是天堑。

《微读诗经》(63),《伯兮》里的为王前驱。这首诗写的是家里的老大要为周王做前驱,征讨郑伯。当时周王弱小,郑伯强大,这样的战斗令人很担忧。“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翻译成:“自从老大亲往东,我的头发像飞蓬。难道没有脂和油,为谁修饰为谁容?”译得真好,既亲切又生动。

《微读诗经》(64),《有狐》里的心之忧矣。《毛诗序》:“《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失礼而多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贾公彦:“凶荒,谓年榖不熟。”饥荒的年月,先要让生命延续下去。这首诗里的“狐”,有的学者认为指男性。一个需要家的男狐。

《微读诗经》(65),《木瓜》里的何以报答。对这首诗的解释基本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是答谢恩情的,一种觉得是传递爱慕的。这两种解释其实也是相通的,古人常将君臣之间的知遇,比作男女的心心相印,其中的心理值得探寻。诗的第二节读起来尤其动人:“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微读诗经》(66),《黍离》里的宗周之灭。《毛诗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原来繁华的宫室,已种上了庄稼,虽然丰收在望,却无心去看。这样的心情谁又能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微读诗经》(67),《君子于役》里的牵挂的心。这首诗应该就是《诗三家义集疏》里所说的,表达的是妻子思念丈夫之情。他正在服劳役,不知要服多久。“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一天到晚,它们都可以休息一下,依偎一下,人却不能。现在只是希望,他不要在那里受罪,安安全全的,早点回来!

《微读诗经》(68),《君子阳阳》里的其乐陶陶。方玉润《诗经原始》:“盖三代贤人君子,多隐仕于伶官,以其得节礼乐,可以陶性情而收和乐之功。故或处一房之中,或侍遨游之际,无不扬扬自得,陶陶斯咏,有以自乐。”《毛诗序》和《郑笺》则认为这是君子为了全身远害,或只为拿俸禄而作,未免狭隘了。

《微读诗经》(69),《扬之水》里的何时回来。《毛诗序》:“《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郑笺》:“平王母家申国,在陈、郑之南,迫近强楚,王室微弱而数见侵伐,王以是戍之”,这是进一步的解释,但也只是借口而已。关键是那些离家太久的兵士,思念已纷纷如雨。

《微读诗经》(70),《中谷有蓷》里的嘅其叹矣。朱熹《诗集传》:“凶年饥馑,室家相弃,妇人览物起兴,而自述其悲叹之辞也。”但通读全诗,所感到的与其说是悲叹,不如说是抱怨。每节的尾句,从“遇人之艰难矣”,到“遇人之不淑矣”,再到“何嗟及矣”,后悔的意思越来越明显了,不禁“啜其泣矣”。

《微读诗经》(71),《兔爰》里的逢此百忧。《毛诗序》:“《兔爰》,闵周也。桓王失信,诸侯背叛,构怨连祸,王师伤败,君子不乐其生焉。”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认为这里表现的是诗人遭此乱离,回忆当初盛景,不免怅惘的心绪。本来生活得无忧无虑,但却要日夜被战乱折磨,管他呢,索性一睡解千愁!

《微读诗经》(72),《葛藟》里的亦莫我顾。这首诗应如朱熹《诗集传》所言:“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就像那长长的野葛茎,在河边没有依附地生长着,更显荒芜寂寥。第二节最后的“亦莫我有”,初版译为“也没有把我宣扬”,不如周先生的弟子译的“也没有对我抚养。”

《微读诗经》(73),《采葛》里的见与不见。《毛诗序》和《郑笺》认为这是臣子惧怕被谗言所伤而写的。《诗经原始》则解释为:“夫良友情亲,如同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浓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里的想念之情层层递进,当然,最出名的还是那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微读诗经》(74),《大车》里的地老天荒。《毛诗序》认为这是止淫奔之作。王先谦则认为是要赞美坚贞的息君夫人,但第二节明明写着“岂不尔思,畏子不奔”,第一节亦有“岂不尔思,畏子不敢”,想要问问你敢不敢?“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榖”是活着的意思,多么坚决的誓言。

《微读诗经》(75),《丘中有麻》里的同声相应。这首诗应如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解释的:“周衰,贤人放废,或越在他邦,或尚留本国,故互相召集,退处丘园以自乐。”在那不如意的地方滞留了很久的朋友们,快点过来吧,到这里一起欣赏清风明月,一起品评古今往来。最美的品质,是像玉那样纯洁高贵。

《微读诗经》(76),《缁衣》里的适子之馆。“适子之馆”是“到你的客馆中”的意思。这首诗应如《毛诗序》所言:“《缁衣》,美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国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诗经原始》则认为此诗不像是“臣下施于君上”的。我却总想起鲁迅的“月光如水照缁衣。”

《微读诗经》(77),《将仲子》里的岂敢爱之。《毛诗序》和《郑笺》认为这首诗是讥刺庄公的,认为他没有将自己的弟弟教育、照顾好。《诗集传》和《诗经原始》则认为这首诗非淫诗,真是此地无银。诗里反复说不敢在一起的原因,是因为畏惧父母和兄弟,畏惧人们的闲话。明明就是一首情诗,何须百般遮掩。

《微读诗经》(78),《叔于田》里的洵美且仁。《朱熹集传》:“叔,庄公弟共叔段也。”《诗经译注》的修订本中,加上一条朱熹的解释:“疑此亦民间男女相悦之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毛诗序》:“《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悦而归之”,诗中的赞美确实饱含着期望。

《微读诗经》(79),《大叔于田》里的戒其伤女。此首承接上一篇,是对共叔段的规劝,谨记伴君如伴虎。《毛诗序》:“《大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多才而好勇,不义而得众也。”《诗经原始》:“此诗与前篇同为刺庄公纵弟游猎之作,但前篇虚写,此篇实赋。”余冠英则相信这是在赞美一个勇猛善猎的贵族。

《微读诗经》(80),《清人》里的河上翱翔。《毛诗序》认为文公在处理高克的问题上反应过度。高克这个人好利,文公想把他支得远远的,苦于不能。于是想了一个法子,让高克带兵打仗,然后再也不管不问这些将士,真是因小失大。《诗三家义集疏》亦有解释:“清人高子,久屯外野。逍遥不归,思我慈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