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变革:导向美国真性衰落的致命危机之三——信仰危机(三)

标签:
陈思进绝情华尔街金融商战杂谈 |
分类: 美国生活经济学 |
(思进注:各类“美国衰败了”的文章很多,有些分析是事实的陈述、逻辑自洽;不过,有些判断则可能失之偏颇(如最近因涉非法吸储被捕的某“财经大V”的一系列文章)。恰好我和庞忠甲先生在10年前合著的《美国凭什么》(2012年出版)介绍了美国的经济、科技、军事、教育、营商、民生等方方面面,现在看来并不过时。那就从4月2日开始,特选摘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Change we can believe in?
美联储历来都要为美国经济走向给出说法。 6月23日伯南克主席破天荒无奈地对记者说:“我们无法对于美国经济为何持续以较慢的速度增长做出精确的解读。”
“美国精神”内涵的自我纠错能力失效了吗?
什么才是今天堪以导致美国真性衰落的危机?按其层次特性,顺序分列三大项如下:
5-3-4 导向美国真性衰落的致命危机之三 —— 信仰危机
(接上)美国基督新教的福音派(Evangelical),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一直是美国社会的主流教派。麻萨诸塞州Gordon-Conwell神学院历史和系统神学教授威尔斯(David F. Wells,1939-)在《孤独的神(God in the wasteland)》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天福音派教会已被这个巴比伦的世界掳去。作者在最后呼吁:教会必须严肃面对自己,停止演变成专为满足宗教消费者的超级市场,立志成为一种抗衡文化的灵性力量。
福音派领袖赛德(Ronald James Sider,1939-)在《福音良心丑闻(The Scandal of the Evangelical Conscience)》(或译“丢人现眼的福音派”)一书指出,我们展示的不是福音信息,却是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丢人现眼,因为我们暴露在公众面前是‘丑闻’不绝。”他说,美国福音信仰群体中,在世界观与价值观方面,与未信人士却分别不大的基督徒,其生活方式与不信者的差异,只在前者多了宗教活动而已。有些信徒感觉有了信仰,个人身心与生活较以往更为健康与积极;。但他们所信之神已成为“失掉重量的神”(借用《孤独的神》书内的论述)。
名利场中,华尔街的贪婪,政治决策层的同流合污,只要不像愚蠢的麦道夫或大意的尼克松那样被法律抓个正着,有谁在意那“孤独的神”或“失掉重量的神”的约束呢?
信仰危机并不意味着无神论的胜利,也不意味着传统宗教即将消亡。传统宗教信徒因而转变为无神论者的只是极少数。
所谓人的“成熟”,并没能克服其极限,而且,在我们可以想像的未来,看不到克服其极限的可能。“上帝观”所凝聚的最高价值、所启示的最高境界,本是基督徒得以安身立命和超越自我的精神支柱,对这一观念的彻底抛弃和否定会使世人在变幻莫测的人生大海中重蹈生存窘境和灵性绝境。人们依然无法解答物质、生命及灵性本源这样的古典终极问题,即便生活在富裕的高科技环境中,仍会处处感到自我的有限、窘迫和拘束,仍对难以逆料的疾病、死亡、天灾、人祸和种种意外事件等命运之无奈感到恐慌不安;在寻觅平和时仍会遭遇不公的挑战,当谁也救不了自己的时候还得呼唤上帝。若无某种精神支柱,人们只能成为漫无目标地游荡,找不到归途和家园的精神流浪汉,因此宗教仍不失为“神的悟性”的寄托。
再者,千百年来宗教传统习惯根深蒂固,生老病死、婚嫁节庆、排难解纷、招财进宝,几乎一切人生大事都与宗教活动紧密联。尽管信心基础动摇,若无新兴的适当意识形态取而代之,即便作为一种民俗形式,宗教也是不容易自行消失的。何况现代多元高科技民主社会,彻底改变了农业化时期乡宗亲密切依存的生活方式,孤独空虚、徨疑惧滋生的不安全感,使得许多人恋栈和需要宗教提供的关爱扶助、安慰温馨和集体生活。特别是,宗教在一个似乎非人的世界中正是人性的支持者。
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仰危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神性觉悟达到转型期,不期而至,无可逃脱的某种青黄不接的现象。信仰危机不是信仰真空,不是信仰断层,社会发展进步一时也不会戛然而止。幸运的是,如果我们把西方信仰危机的危害作用大分为初、中、后三个阶段,那麽现在毕竟还只是初、中级阶段。宗教及其神性信仰的调谐两心功能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如果没有足以取代的信仰形成,一个曾经具有强大传统和辉煌成就的传统宗教文化,可以指望还将陪伴羊群走一段长路。两百多年来建成的西方民主政治仍然旺盛有力,掌握着自身命运的主动权。
信仰危机牵动千头万绪,但人们往往只看到现象表层就事论事,找原因时最不容易想到的大约就是信仰危机本身了。如果朝野熟视无睹,无所作为,听之任之,其预后不良的发散性,势将陷人类社会梦魇般返祖逆过程,危机非常可能加速发展,一朝进入噩梦般病入膏肓的后期,现代文明成就可能毁一旦,损失不可以道计了。信仰危机给灵性人类出了一道攸关人类社会能否维持健康、强劲的前进运动,或转向停滞、倒退、恶化的超级试题。人类能否在此蹊跷时刻善以自处,重振信仰,开创更高层次的社会性两心调谐新局面?悠悠万事,莫此为大乎?
中世纪虔诚顶礼膜拜的光景不再,两百年前的北美大觉醒运动也难重现;但基督教内涵的契约和爱心精神教义,以及由此萌发生成的“美国精神”,已然成为引领美国社会发展进步成功的共性指导原则,不能随神性载体手段过时而自生自灭。(待续)
2011年12月写于纽约哈德逊河畔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自行判断。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