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和县长干了杯中的白酒,我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犯了想当然式的投资错误。
是的,我基本不喝酒,特别是不喝白酒。所以在脑海里总顽固地残留着一种想象,那就是白酒这种辛辣的液体即将走向穷途末路。当酷爱畅饮的上一代农民兄弟和土八路官僚们渐渐老去,新一代的中国年轻人将更多地倾向于消费低度酒,比如红酒或者黄酒。随着茅台等知名白酒的价格在近年被直线炒高,或许白酒消费即将步入增速的拐点。基于此,我并没有将白酒纳入重点投资的范围。
这个想法是正确的么?是的,至少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根本就不再喝白酒。如果要想喝点刺激的,为什么不在酒吧里要杯白兰地呢?
问题是,热衷于喝白兰地,或者热衷于品评2001年拉图红酒的中国人到底有多少?
中国这个奇怪的国度,生活着8亿农民,和6亿城里人。在这6亿城里人中,又有大约不到1亿人定居在类似北京这种国际化都市中。所以中国人按居住地可以划分为:农民、城镇人和都市居民。他们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从物质需求的层面,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来归类的话。显然数亿农民还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而部分都市人已经堪比美国的富人。
显然,如果分别用都市人和农民的眼光去看待中国,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有时候,会导致严重的判断错误。
比如,无视白酒在农村和城镇正熊熊燃烧的需求。
开车沿着国道奔驰,接近大都市的路边广告,多是房地产和汽车。而接近城镇与农村,满眼看到的广告牌都是白酒。
村里的人们在忙着盖房子,年轻人甚至老太太都开着电动摩托车,富有的家庭则开始计划拥有汽车。
当天黑之后,村里依旧到点关灯睡觉。因此喝上半斤白酒就成为使精神得到更大满足的方式。
我的太极师傅在村里拥有自己的武校,当侄子结婚的时候,他穿上了从法国花200欧元买的LRT恤,从早喝到晚。事实上,我感觉他最大的满足不仅来源于教拳赚到更多的钱,而是因此而能够每天喝到更多的酒。
村里还有很多人没师傅有钱,不过不久之后或许就会有了。两条大路已经修到了村口,一个硕大的太极度假村正在施工,县长为陈家沟的发展描绘了一幅极为宏伟的远景。
在喝了最后一杯沱牌15年之后,总结说,“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你提的建议,策划陈家沟上市。现在的发展模式,还像拿着大刀比武。上了市,就像有了机关枪”。
毫无疑问,这是个“好主意。”
而我们则需要更多地思考在社会调整收入分配的大趋势下,农村将熊熊燃烧的需求在哪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