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杏花;柳丝长,春雨细
(2020-03-26 23:27:48)
|
|||
我又一次与杏花失约,虽然植物园里那珠唯一的杏树近在咫尺。 春至寒轻,我来了,而杏树仍然铁干萧索,形销骨立,我怅然而归。我又一次经过,杏树已经香花委地,香消玉殒,让人神伤。我问母亲,杏花到底什么时候开?母亲说,桃花开,杏花败,栗子花开卖苔菜。杏花是开在百花之先的。 杏花的开谢委实让人难以把握,就像可遇而不可求的情感、灵犀、迷梦,半夜来,天明去,缥缈虚幻。《红楼梦》里,黛玉葬花葬的是桃李之花,“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可我总觉得杏花的开谢要比桃李来得飘然去得讯忽,更符合寄人篱下的黛玉的身世之悲。因此一片随风而谢的杏花,更能让人愁思满怀。相信眼见红消香尽的杏花,黛玉的心城更是一片荒芜。 宋人毛谤《浣溪沙》写道:魏紫姚黄各占春,不教桃杏见清明。让人感愤。凡世的不平、霸道,竟在高洁的花间也难讨公道?魏紫姚黄是牡丹花中的极品,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夺人心魄,让人注目驻足,哪还容得桃杏一席之地。的确,桃杏是过不了清明的。牡丹在这里成了辞严色厉权倾一朝的正宫娘娘,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而桃杏则是独贬幽宫的妃嫔,孤灯清卷了残生。于此,我极不喜牡丹花,尽管它是富贵荣华的烫金徽章,是自李唐来世人甚爱之花。其实,世人的好恶,又何尝不唯帝王之马首是瞻呢? 杏花一袭素衣,如眉清目秀唇红齿白的乡下女子,远离镁光灯和都市的霓虹,出现在乡间篱落。路转溪头,茅檐屋后,杏树身量苗条,体态婀娜,伴着晨昏炊烟,打理着冗长又充实的日子。柴米油盐,缝缝补补,一身烟火气。没有大悲大喜,只有清风朗月般的清明澄净,骨感线条,淡抹眉梢,出落成国画里疏疏朗朗的水墨女子。守着家乡的皇天后土,在唐诗宋词里,一站就是千年。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穿着蓝地白印花布或白地蓝印花布衣服的姑娘,迤逦走在青石板的小巷里,叫卖着整个春天。“绿杨阴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杏花占尽春光,为春着色,让大地春回。因此,杏花的开谢是连着整个春天的。尽管它的开谢倏忽,让人叹惋。但相比那些死皮赖脸般占尽整个光景的玉兰、月季等花儿,它却让人更加感动。因此咏杏花者多,而咏月季、玉兰者少。 桃花有单瓣、复瓣之分,而杏花只有单瓣的,清清寡寡,色淡香幽。“红杏枝头春意闹”那已经点染了过分的诗人墨客的诗情在里面。桃花单瓣的也要比杏花妖冶,复瓣的更是风骚。如今各地的公园里,为吸引游人而引进培育复瓣桃花,占据了大半个园子,花深似海,但也只是花而不香,以致连蜂蝶也不至。层层的花瓣像整过容的脸,虽然堆积起满脸的笑容,却不真实,并且这种桃花是花而不实的,因此开得像大片的谎言。杏花则是清水出芙蓉。 杏花开过,桃花便接着鼓噪上台,如超女的pk,开得人烟阜盛,热闹喧哗。而后百花才姗姗而至,占领春天。而此时杏花已落尽,满树青绿。“花退残红青杏小”,倒也可爱稚气;“梅子黄时杏子肥”,已是蔚为大观,呈现另一种气象,另一种美丽了。 招摇的牡丹宣泄尽了风情之后,便繁华不再,销声匿迹了。富丽堂皇的牡丹园已少有人来。华而不实于杏花和牡丹已有分明。其实,我们不必过分的苛责,喧嚣吵闹是内心空虚的遮掩,真正充实自然的不必去计较那些虚名浮利的。因为只有时间才能说明一切。美好的东西总是在寂寞里慢慢长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柳,泄露春天信息的使者,复苏蛰眼生命的物候。东风一吹,春雨一润,便在时光中吐绿绽芽,摇曳生姿,赢得了“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绝美赞誉。 提起柳,我的心中就不由生出无限钦佩。“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诗的风韵,舞的倩影,刚的禀赋,无不是文人墨客挥洒写意的诗文画卷!甚至有时真得让我分不清,是诗中有柳,还是柳中有诗。 空闲时光,我喜欢去护城河畔,看碧玉妆成的柳树,赏万条垂下的丝绦。高高的树干,袅娜的柳丝,细的、长的、轻的、柔的,在河水的碧波下,勾引着春风悠长的思念 我怎么也想不到。长长的岁月里,柳树与清明会结下不解之缘,讲述生与死、聚与离、人与自然的故事。禁火插柳、踏青赏柳、送别折柳,可谓几分伤情、几分欣喜。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朦胧细雨,敲打着历经磨砺新生的柳条,让我们的心情,总有离别的痛苦,难叙的离奇。 那些柳树,身披绿色的衣裳,在飘洒的雨中,摇曳新绿,不由得让我想起韩愈《早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诗句。她是与清明,来一次美丽的邂逅——清明与柳的情缘实际是柳和春的情谊。春天让柳树发芽,让柳树开花。鹅黄、翠绿的柳叶向人们报告时令,报告春天脚步前行的节奏。柳絮飞扬更是柳花与春风合拍的幽姿。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其实,对于清明,人们最看重的是祭奠和怀念亲人的情愫。那种忧愁,是实实在在有来头的忧伤,因为我们要在这个节日去祭奠祖先。在古代清明是有很多习俗的,除了因为介子推而起的禁火、寒食、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植树、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等。 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祖母都会折来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说百鬼不入;为我编成柳帽戴在头上,防止鬼魂侵扰,祛灾辟邪,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我和小伙伴则喜欢拿起一段柳枝,抽出内里的白芯,拿剪刀把剩下那段空管儿“咔嚓、咔嚓”齐齐整整地剪几段,做成小小的柳笛,对着空管欣喜地吹奏。细雨笼着清明,微风拂着柳梢,我们雀跃着吹出悦耳的欢歌,童年的天籁。 柳丝长,春雨细。清明戴柳、清明插柳体现出人们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对自然的一种情感。如今,家乡的清明仍有祭祖、插柳、戴柳的习俗,就让那些弥留在岁月里的心结和悲伤,随着纤长的柳丝,蒙蒙的细雨,慢慢地飘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