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开年,北方一些城市迎来好大一场雪,漫步清凉世界,满目银装素裹,使人不由得诗兴大发。虽然作诗不一定人人会,但此情此景,如果能吟诵出几首古代咏雪佳作,也不辜负这难得的心境。
咏出雪的磅礴气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首《沁园春·雪》可谓写尽了北国雪景的磅礴气势,令人读后不由心驰神往。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早在战国时代,诗人屈原就曾经在《九章》中这样描写。
之后的历朝历代,歌咏雪之气魄者不胜枚举,李白在《北风行》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高适在《别董大二首》中说“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韩愈的《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中说“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郑燮的《山中雪后》中说“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朱彝尊的《出居庸关》中说“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
雪是冬的精灵,或动或静皆是风景。天寒地冻的边塞有“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也有“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妩媚多情的潇湘有“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更有“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这些诗词能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身处雪中,心神清明。
雪与“岁寒三友”
寂寥的冬日,没有春花烂漫,也没有夏木浓荫,不过有“岁寒三友”的陪伴,雪便显得不寂寞。
陈毅的《青松》一诗歌咏了青松的品格:“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白居易的《夜雪》和高骈的《对雪》也描述了雪与竹的默契。
最出彩的还是梅,古往今来,咏梅的诗人何其多也。南宋诗人卢梅坡写过两首《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将雪与梅的精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王旭的诗《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吴淑姬的词《长相思令·烟霏霏》:“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美景仿佛就在眼前浮现。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张谓的《早梅》和齐己的《早梅》,一个意象绮丽,一个平淡轻润,各有妙处。
两首《卜算子·咏梅》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一个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一个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一个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一个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的心境、环境不同,方能写出如此风格迥异之作,雪,甘做梅花的陪衬、背景。
人与雪的互融
雪天出行无疑是艰难的,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古代。李白的《行路难》提到:“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还有一首《北风行》写道:“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张炎的《清平乐·平原放马》中“辔摇衔铁。蹴踏平原雪”一句和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有些相似。
冬日行军或戍边更是难上加难。韩愈在诗中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卢纶有诗写道:“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边塞诗人岑参如今为人所熟知的诗作几乎都是边塞诗,并且其中多次提到塞外苦寒、戍边艰辛:“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也有人很享受冬日冰雪中的清冷与寂寞,将之当成一种情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犹如一幅水墨画;孟郊的《苦寒吟》“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不知是种什么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