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梅老翁
竹梅老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0,393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是一件大事

(2020-02-07 11:21:17)
分类: 读书

     “阅读并非生活的对立面,阅读就是生活。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法国人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一书中为我们的阅读建构了一个坚强的理由。丹齐格同时又说:“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样,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按照丹齐格的说法,读书正因为没用,才更有意义。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中,究竟暗含了怎样的阅读价值观?

  实际上,在丹齐格看来,“读书无用”是因为这个世界正急速趋向于“物质化的过程”,读书,尤其阅读文学作品,并不能直接创造财富与权力,因此,读书是无用的;然而,在这个功利色彩浓郁的世界中,人们若与阅读渐行渐远,而沉溺于物质追求,久而久之,丧失了情感与思辨能力,就只能具备动物的本能了。因此,读书又是一件非做不可的大事,它涉及到文化的传承,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与维护。

  每学年的第二学期,笔者都要给大一的新生讲授《大学语文》之类的中文课程,为了促使教学效率的提升,从学期初,我就鼓励学生前去图书馆广泛借阅,并专门安排时间引导他们去图书馆参观感悟。虽然学生的借阅热情不是陡然高涨,但是总归有一些学生从此踏入图书馆那神圣的知识殿堂,开始在夜深时静心读书,把这件非做不可的大事纳入日程中,令我深感欣慰。

  读白居易诗,常常为“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舟中读元九诗》)一诗感动唏嘘。在漫长水途中,一个深秋的夜晚,白居易伴着荧荧灯火,细读好友元稹的诗卷,由于想念友人,更想起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因而,满腔汹涌澎湃的感情,使得他无法安枕。这种公义私情交织相融而涌动的情绪,只有在如此夜静人孤的读书环境中,才能在作品中自然生发。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题老学庵壁》),晚年闲赋山阴(今绍兴市)的陆游,在空有报国之志的抑郁孤愤中,仍然坚持读书以求宁静,作为今人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白白浪费夜晚的大好读书时光。“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宋·刘子翚《绝句送巨山》其二),这样浪漫而美妙的深夜读书,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几回呢?


读书四境

 

  读书就跟吃东西一样,大抵会经历四个阶段。

  读书的第一阶段是闻说。相熟的好友间常会交流吃货心得,你向我推荐一道菜,我向你推荐一个饭馆。唇齿翻飞间,饭菜还未摆到人面前,人已隐隐地闻到饭菜的香味。读书与之相类,有着相同爱好的旧友重逢,免不了要聊及一二新读新购之书以为交流。于是,我们虽未见其书,胸中已生向往之心。然道听途说总未见得真实,这世间沽名钓誉的人太多,谁又能保证书就不会被夸大其词呢?更何况每个人的兴趣口味未必一致,如果止于这个阶段,也就很难对书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读书的第二阶段是尝试。“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古诗里的意境多美啊,但是事隔经年,谁知道杏花烟雨里的小店是不是改卖啤酒了呢,那样的话可就要少却许多意境。尝试则是验证虚实的一个好方法。佳肴要品过方知其美,好书也得读过才知其好。尝试是为了甄别,从而有所选择。如果仅仅只是为了果腹,粗茶淡饭即可,如果仅仅只是为了打发时间,随便一张报纸、一本杂志即可,但如果是想汲取精神养分,就得有所选择。好的菜肴色香味俱全且有营养,好的书籍亦是。只是菜不细品不知其味,书不细读不解其意罢了。

  读书的第三阶段是咀嚼。中国民间有一个歇后语: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啥滋味。对于美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吃相,有的人一见酒菜上桌,牛饮鲸吞,仿佛经历了岁月久远的饥荒,有的人却喜欢细嚼慢咽,宛如和风细雨在耳边吹拂。从结果来看,狼吞虎咽固然管饱,却多半不得美食精髓,而咀嚼与之相反。打个不太妥帖的比方,厨师若是不小心把头发丝、竹签子做进菜里去了,前者极容易卡到喉咙,而后者则可以及时发现并剔除。茶细细品方觉其香,书中滋味亦然。只有沉下心来,才知好坏。

  读书的第四阶段是回味。有些菜吃过一遍就不想再吃了,但有些菜吃过一回之后让人念念不忘,下次再来时依旧是必点之菜。读书也是如此,有些书看过一回就再也不想看了,而有些书则让人爱不释手,即便放下了也会很快再拿起来。哪怕三五年之后,我们遗忘了过往的很多东西,依旧对书中的内容记忆犹新,而且曾经似懂非懂的内容,后来忽然就茅塞顿开了。书要回味方有味,牛羊靠着反刍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人则靠着回味增进理解加深印象。

  这就是读书的四个阶段,只有经历过它们,读书时观之在眼,听之在耳,读之在口,记之在心,我们才敢说“读有所得”。否则,所谓读书,不过一句空谈而已。

遨游书的海洋

  

  世纪老人冰心先生曾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那时的我很小,不认识字,爸爸就给我讲《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那时我还不太听得懂。但当我进入梦乡时,总会见到一位拿着火柴盒的女孩,赤着脚,走在雪地上,我多么希望能有人买她的火柴,或多么希望有人能给她提供一个歇脚休息的地方呀!小女孩去世了,但她临终前看到了许多景象:蛋糕、圣诞树,还有她的奶奶。我看到她甜蜜地笑了……

  爱读书的种子,或许在那时就已生根发芽。

  每逢周末,虽然学业繁重,但我还是会挤出时间去书店泡上一个上午。我知道,书店能带领我去书的世界畅游,让我有勇气克服各种困难。书更是一把钥匙,打开我的心灵之窗。我烦恼的时候,我在书的海洋畅游,书犹如一杯氲着雾气的香醇咖啡。我轻轻用指尖划于书间,细细品味书香,顿时,心仿佛被书的清香给滋润了。

  书,可以让人变得有礼节,可以增加你的见识。培根先生说:“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见识可以让你感到充满力量,这力量激励你不断前进,不断成长。我们可以在书上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准自己前进的方向。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可以让我们摆脱喧嚣回归宁静,抵达心灵的彼岸。

  读书是种享受,一本好书,一杯香茶,便可送走一个早晨。读好书,能知晓人生之难,体会天地之大,如闲云野鹤,进入一种雍容淡定、潇洒达观的意境。

  读书更使人励志,在书的浩瀚的海洋里,我们可以找到学习的楷模,励志的榜样。“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古人说得多好啊。“头悬梁”和“锥刺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些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

  我在读书时知道了这么一个故事——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2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14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但是,牛顿一心想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做买卖了,嘱咐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看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但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十分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这是一个多么励志的故事啊!比起牛顿,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了不知道有多少倍,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尽情地遨游于书的海洋?高尔基曾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愈加光明和有意义——人的一生之中,还有什么能超越读书带给我们的“财富”和幸福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居有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