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居有竹

(2020-02-07 11:08:08)

    居有竹,是很多人的雅兴。自古及今,不爱竹的人的确不多。就拿岁寒三友来说吧,虽然梅竹松都有耐寒苦节的阳刚意味,但松太孤高,梅又太挑选“演出”的时间和场地,仿佛只有在寒冷的冬天、在冰雪中才能展现它生命的意义,这一点不如竹的随和,雪中的竹固然有韵味,但四季的竹,不论是动是静,依然风致十足,风度翩翩。

  内敛的苏东坡还在自己的《於潜僧绿筠轩》中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的诗句,更别说狂人王子猷了,《世说新语》中除了记载一段他雪夜访戴,到了戴家却不进门,又原路折回的故事外,还记载一段他寄居别人家,竟也刨地种竹子,有人问他:“你不过暂时在这里住几天,何必劳烦大驾,在这里刨地种竹呢?”他的回答竟与苏东坡如出一辙:“何可一日无此君?”不知道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不是受他的影响。

  但无论是否受其影响,苏东坡倒比王子猷稳重得多,苏东坡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也是解衣欲睡时,忽然觉得在这皎洁的月光下,睡去实在太可惜,突然决定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正好张怀民也未睡,于是两个人“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松影竹影,伴着这明亮的月光,让读者的心扉也透彻明亮起来。

  郑板桥也是爱竹的,这位四十四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才授范县县令的正直之士,最后在潍县任上因为些微的银两交代不清被判贪污而解职,在告别潍县士绅之际,乘兴画了一幅墨竹,并题诗其上:“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板桥竹气韵生动,书法也非常怪异,独创一体,生前即擅名场,晚年鬻书画为生,所以作品流传极其广泛。诗歌写得也不错,特别是题画诗,脍炙人口。“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可谓是家喻户晓。

  南北方的竹子我见过不少,在湖南我见过湘妃竹;在北京的潭柘寺我见过名贵竹种金镶玉竹;在黄山太平湖,我见过一望无边的竹林倒映水中,蔚为壮观;在四川农家,我见过一墩墩竹丛,根部都在外面裸露着,却长得郁郁葱葱……就是在自己的院中,我也会栽上一丛竹子,春夏秋冬绿我庭院,映我书窗,教我洒脱,陶我性情。客厅中友人给我画的一幅雨后竹笋,俨然是一枚炮弹,迸发出勃勃生机,让人仿佛听见昨夜的春雷和昨夜的雨声,也仿佛感触到春笋破土而出的力度了,更让人自然而然地吟出那“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的诗句来。真的,没见过竹笋,是真的难以理解“雨后春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的。

  不过,我虽然爱竹,但真正了解竹子的东西并不多,至今我还弄不清竹子到底是草是木,查了不少典籍,也不知道它到底是草本还是木本,按照《花镜》中的说法,它与草与木都不同:“竹乃植物也,随在有之。但质与草木异,其形色大小不同。竹根曰菊,旁引曰鞭。鞭上挺生者名笋,笋外包者名箨。过母则箨解名竿,竿之节名箹,初发梢叶名篁,梢叶开尽名籊,竿上之肤名筠。”还有《竹谱》中也说:“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可见古人都是把竹另划为一类的,这些既说明竹的博大精深,也说明古人对竹的重视程度,同时也给竹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竹的枝枝叶叶,都让人回味无穷。


归乡


  摒弃了一切,我又回到家乡,那充满阳光、温馨的故地,踩着斜阳的晚风,我已非昔日的孩童玩着追逐的游戏;故乡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已非。往日的天真、纯朴难寻回,只剩满腹委屈的空白岁月,夹杂着思乡的情愁忆往。返乡游子踩着归路,凝睇着柔静的黄昏。

  攀附的罗兰随架坠地,竖立的绿竹欣欣向荣,人不可能一辈子待着不动,总有一天将重返记忆里的故乡,我会效仿绿竹奋力地茁长。

  浪花是晶莹的,在阳光下迸出彩虹的光彩,浑圆的跳跃投向湛蓝的海涛。

  生命似一叶扁舟,人生却如汪洋世界,扁舟逐日驶向浪花,随浪翻腾于海涛的澎湃。浪花就像火花,激荡着希望的梦想,激励意志和渴盼;人生尽管汹涌冲击,扁舟仍要前行;海浪是不平静的,正如生命的道路崎岖坎坷;唯有稳定掌舵,才能让扁舟驶向彼岸泊靠。

  抛却都会的繁华,返回成长的家园。故乡庄稼闪耀金黄的玉米,一穗穗散发着青春气息,使我备感喜乐。看着亲朋好友辛劳终于有成,人人露出丰收的笑容,真为他们感到欣慰。

  每回归乡省亲,一大清早,牛车及拼装车载着庄稼汉及村妇穿过晨曦,穿过一层层的薄雾,开始一天辛劳的农作,他们无怨无悔,打造富丽农村的奇迹,令人感恩感动。自己多年来漂泊异乡,虽早已远离农务,但生命根源仍蕴含着农家子弟的纯朴本色。

  一望无际的土地是白鹭鸶的故乡,也是它们遨游的天地,随处可见雪白的身影成群展翅翱翔天际,低飞的姿态更是迷人;或散落停伫在木麻黄的树梢上,或漫步在刚插秧不久的水田上觅食。

  我徜徉在清新无染的空气中,就像啜饮天赐的甘露,也是返居乡野最美好的福分。白鹭鸶栖宿青山绿水,无垠的宽敞大地就是它们的家,人们却得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漂泊,呼吸着污浊的空气,忍受溼寒或酷热的气候,跟随着童年记忆的呼唤,我回到挚爱的故乡定居。

  回到故乡生活,它没有高不可攀的梦想,心灵不必承受风雨摧残,看着热情的乡亲,眷恋亲人声声问候及叮咛,从自我放逐的异乡投入故园的怀抱,为漂泊无根的灵魂找到安身立命温暖的家。

  城市的繁华与热闹是乡下地方难以比拟的,但城市没有连绵的鱼塭,没有夜晚的宁静与星群,没有人情味浓厚的街角檐宇,因此,每回返乡便舍不得离家。每次北返前,祖母都会唤我到床边,仔细地抚摸我的五官,接着握紧我的手,说:“乖孙,明天就要离开家,奶奶真不舍。”

  “好,那我就陪着奶奶,哪里也不去了。”

  我开了小玩笑,怎知老人家听了立即跳起来说:“男儿志在四方,怎么可以留恋家乡!”一时百感交集,拥抱着祖母落泪。

  老人家虽希望儿孙陪在身边,却更盼儿孙成龙成凤。搭乘北上的火车眷恋油生,车过田园处,风儿吹着黄熟的稻香,又逐步远离家乡了。

  离开祖母房门时,她郑重其事地望着我,说:“你在外面功成名就,想家的时候,就望着月亮,奶奶就知道你在思念我了。”

  当晚我难以入眠,便沿着阡陌小路散心,走到养鱼人家的鱼塭旁,明月高挂,水塘倒映着月光,放眼望去,便似有千千万万个圆满的月亮,想起“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无论天涯海角,我和祖母遥望的月亮都是同一个。那么即使离乡背井,只要向月娘倾诉,祖母就会听见了!

  抬首遥望天空,思及即将离乡,便不禁潸然泪下。回头向阡陌小道望去,月光已为我照亮回家的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