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俗中的民族精神

(2020-02-06 17:55:34)
分类: 散文随笔

  过年不是一天,我们的祖先曾从一进腊月就忙年,直至农历二月二,好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民族,好一个凝聚全民族心气儿的节日。虽说从时间上看是典型的农耕经济产物,但从活动内容上则会看到伟大民族的精神世界。

  腊月应是一个劳动的月份,因为主要是为过年做准备。可是,勤劳的中国人即使在清洁、备年饭、贴春联、置办年货的过程中,也有许多衣着上的讲究,用于已经开始的年俗活动。如腊月初八,不仅仅是喝腊八粥、泡腊八蒜,清代顾之麟有《腊八粥歌》写道:“饱饫不思食肉糜,清净恒愿披缁衣。云寒雪冻了无悦,转用佛节相娱嬉。”从宋代孟元老、明代田汝成、清代富察敦崇的相关记载中,还可以看到“……并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不知这些“食用”工艺品是戴在头上,还是挂在衣前,如摆在桌上似乎是太小了。

  年前打扫卫生,是中国民俗中的重头戏,这里说明了中国人除旧迎新的一个必然步骤,古人有《扫尘行》诗,写:“年中百事俱宜了,泛酒门庭弗潦草……贵家亦多歌舞尘,翠钿散落珠玑珍……”华北人有歌谣,谓“二十五,扫房土”,清人秦嘉谟记之为“除残”,宋人吴自牧也有“去尘秽,净庭户”之说,待房屋扫过之后,一般就要换上干净衣服再做年饭了。

  过年是要置办新衣的,《白毛女》中杨白劳再穷也会给女儿买二尺红头绳。为什么年俗中有“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不买鞋”的说法呢?其实是敦促人们在腊月就办好这些事,以便以一个全新的服饰形象迎接新的一年,这充分显示出中国人民奋发向上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每一年都是一个重新起步,并将勇往直前。

  如今人们都热衷于参与各种形式的扶贫活动,世界上对中国扶贫成果和速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实际上中国古代有过年期间“送穷”的年俗,有的是在除夕前,有的是在正月里,主要是因为中国太大,所以各地年俗有些不同,但“送穷”多是将破旧衣服扔到火里焚烧,以表达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唐人姚合有《晦日送穷三首》,诗写:“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有“……今人做糜,弃破衣,是曰祀于巷,曰送穷鬼”。这里显示的正是中国人力求摆脱贫困、建设美好生活的决心。

  为什么除夕通宵不睡,中国人的辞旧迎新和尊老爱幼都深深隽刻于此。唐太宗李世民专有《守岁》一诗,写道:“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宋代金盈之《醉翁谈录》写,达旦不寐,俗谚“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明代沈榜《宛署杂记》则说,聚坐达旦,有古惜阴之意。总之一家人穿得新衣,有年长女性必头戴聚宝盆红绒花,有小姑娘肯定穿红袄,系红绸,戴红花,有男孩儿手打灯笼,争着放鞭炮,男主人则祭大祀,设供桌,参加一些“大傩”之类的驱鬼活动。男人的这些年俗活动是很郑重的,因此总要头干脸净,穿戴齐整,清代沈钦韩诗曰:“主人衣冠斗簇新,拈香先拜家宅神。”有一幅杨柳青年画,即男主人带着几个男性成员,一边双手整理衣服的领扣,一边出门迎财神。所谓辟邪趋吉,不是“避”,辟有打击的意思。女主人一定要衣着红花艳色装,戴着大红绒绢花包饺子煮饺子……我小时即20世纪50年代,除夕是特别诱人的,大红吊笺大红对联大红福字,红剪纸红门神红灯笼红鞭炮,还有我们穿的红棉袄,年糕上插的红石榴花。除夕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幸福集中点,无论你身处何国何地,终不会也不能忘记的就是除夕那份红火吉庆,那份浓浓的乡情。

  农历“春打六九头”,因而一进正月多值立春节气,看古人诗词即可想象到过年逢春的热闹。清代顺治年间进士金渐皋写《迎春歌》:“……马上红裙矜窈窕,秦时毛女遇年少。处处勾阑点闸齐,般般对子排场肖。倾城士女炫新妆,为看迎春特地忙。”满族旗人索芬有《迎春曲》写:“贵戚红妆翡翠楼,长安豪侠白狐裘。内城多少娇儿女,通草为花插满头。”还未到元宵节,还有更热闹的年俗。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尽管“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可是蕴藏在过大年年俗中的民族精神是一致的,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中华。民族复兴,文化复兴,尽在此点点滴滴民俗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中国年俗
后一篇:落叶沉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