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赏析
(2019-06-23 17:11:25)分类: 诗词天地 |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从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对比来看,夏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有一首《夏至避暑北池》,诗中有这样两句:“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意思是说,到了夏至日,白昼时间达到了最长的时候,也是从夏至开始,夜晚开始变得越来越长。
那么,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夏至是怎么过的?看看白居易的这首《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这首诗作于开成三年(838),这一年白居易67岁,这一年,白居易在洛阳当官,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著名的诗人,而从做官的角度来说,白居易也可以算是一个不错的官员,有句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白居易早年的时候以直言敢谏著称,后来到地方做官,每到一处勤于政事,清廉为官,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在写这首诗的十三年前,也就是公元825年,白居易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第二年秋天,因为得眼病辞去苏州刺史的职务,离开了苏州。临走的时候,苏州人民非常的不舍,刘禹锡有一首诗,叫《白太守行》,诗歌的开头四句说:“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谿。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看看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场面,在白居易离开苏州的时候,不仅是万人空巷,而且都“尽作婴儿啼”,全都啼哭不止。由此可见白居易在当地百姓心中的位置。
这首的题目当中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梦得,就是刘梦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著名诗人刘禹锡,字梦得,他在白居易之后,也做过苏州刺史;一个是卢宾客,据一些学者考证,这个卢宾客是卢周仁,曾经做过苏州刺史,后来改任太子宾客。
这首诗在“东望共依然”一句下面白居易作了个注说:“予与刘、卢三人相次典苏州,今同分司,老于洛下”,意思是说自己和刘禹锡、卢周仁先后苏州当过地方长官,而今又同在洛阳养老,正是因为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白居易才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然而,这一切都成了过去:“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这几句是说,我们几个人先后离开了苏州,归老于洛阳,此时所能够做的是,只是放眼东望,内心都充满了依恋。
诗歌的最后四句:“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扣到了题目“夏至”上,这个时候是夏至日,对于洛阳所在的中原来说,正是麦子成熟的时候,而此时的江南呢,则是梅雨季节,回想起曾经在苏州的日子,算一算,到现在已经十三年了。齐云楼,是苏州著名的风景,曾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四子曹恭王所建。
白居易在苏州的时候经常登上此楼,有一首《齐云楼晚望》诗说:“齐云楼北面,半日凭栏干。”这里白居易说“齐云楼上事”,没有说是什么事,是登高望远,还是把酒言欢,作者没有说,只是概括地说了一句“齐云楼上事”,涵盖了所有白居易对往昔苏州生活的追忆,而一句“已上十三年”则是包含了说不尽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