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江春水向东流

(2019-05-18 09:17:09)
分类: 散文随笔

    多年来,我对水的概念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所有与水有关的词句和文章尽管耳闻目睹不少,但汉江却让我真正从文化层面上对中国江河产生某种归结性的理解。其生命状态所蕴含的源流性、多元性、包容性和传承性,也不是几个“源远流长”、“碧波荡漾”、“上善若水”、“一泻千里”的成语就能概括的。在我看来,它比黄河澄朗,比长江风雅,完全是一脉文化清流,具有史诗般的意义。汉江与生俱来所呈现的自由意识、进取精神、慈悲情怀,饱含着中国文化深奥的义理,绝非许多游客眼中仅供“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乐事。它有书生意气,有仙风道骨,聚真善美为一身,是生命之源、智慧之道。在百舸争流的时代大潮中,如何按照自己的生命形态汇聚能量,由弱变强,把个体命运和整体局势紧密和谐地统一起来,本身就很有哲学意味。在这里,很多我们人类想不通的问题,河流都以另一种方式作了回答。

  据地质和考古学界考证,在长江、黄河形成的七亿年前,汉水便在今日的甘肃东南部和陕西南部形成了,由叮咚之泉渐成潺潺之溪,继而发展成为浩荡之水,一泻数千里,横贯中国南方大地,它携风带气,泥沙俱下,恣肆汪洋地流入东海。汉水当属中国境内最古老最大的江河。当汉水形成七亿年之后,长江、黄河才逐渐形成。

  史书记载,汉水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古老源头之一。“华夏”是中国的别称。“华”,是盛开在木本植物上的花,意即美;“夏”,意即大,是大中之大,盛大。著名学者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写道:“夏为禹有天下之号,夏水亦即汉水下流。”“先秦时代的‘中国人’称作‘夏’或‘华夏’,是因为汉水而得名。”

  然而,正是这样一条流经亿万年的“祖母河”,在世界许多河流出现干涸、污染、消失的境遇下,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品性,以碧波装饰大地,滋润两岸,孕育鱼虾,继续为后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澄澈的福祉。相比长江、黄河,汉江是有点沉寂,但正是这种沉寂,使得它比中国其他河流更接近自然与人文的原生态。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是《诗经》里的汉江。可以想见,先秦时期的汉江就非常有名了。因此,每到春暖花开时,汉江就像从诗词歌赋中走来的翩翩女神,她明眸善睐,娴静可爱,乘着和风细雨,翻山越岭,穿云破雾,去奔赴一场人间最美的约会。

  潇潇洒洒,到了紫阳这地方,悄悄停下了。

  从此,江河唤醒小城沉睡的梦,小城留住江河涌动的情。紫阳,成了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记得多年前曾有人问我幸福是什么,那时,我还没见过汉江,便随口用艾青的诗句作答:去问解冻的河流,去看开花的大地。现在,我终于见到梦中的长河了,可以痛痛快快地说一声:幸福不仅仅是江河解冻、大地开花,而更是阳光普照、紫气东来。

  的确,陕南很大,紫阳太美,怎能一句“风景旧曾谙”就概括得了?烟波、红日、小船、山岚、楼阁、茶歌、飞鸟、庙宇……汉江流域所有的自然美、人文美加起来,就是一个露天博物馆,人们体验一次,便是一次视野拓展和智慧滋养。再加一个心灵美,更是神思飘逸,美不胜收。

  如果说秦岭是上天“献给地球的礼物”,那么,汉江就是缠绕在这份厚礼上的一条彩带。礼物有多贵重,彩带就有多重。一座小城,像颗宝石,孑然镶嵌在这天地间,有名山相陪、碧波环绕,有田园装点、茶歌袅袅,也真算得上得天独厚了。

  就汉江来说,初次乍看,清秀有余而浩荡不足,但接触久了,你会吃惊地发现,它的精神内核竟代表着陕南的起源、宗教、人文等方方面面。江边小城紫阳,就沾光不小。假若旁边没有这条汉江,紫阳命运可能就是另一种局面。

  中国河流一般都是自北西流向南东,而这条发源于重庆城口县的任何却反其道而流之,先自南东流向北西,穿越巴山后,在紫阳县麻柳镇折向北东。然而,正是这汪“反其道而行之”的碧波,却在战火纷飞的岁月演绎出一段红色故事,中国红色革命斗争史上最独特的火种“红色漂子”从这里诞生。

  1928年至1935年期间,每遇任何涨水,沿岸百姓都会看到顺水漂流的“漂子”,有零星的,有成捆的,这些竹片或木块长宽不过一尺有余,削得平整光滑,用桐油刷过,上面写有朱红的字:“赤化川陕;打倒军阀;穷人要翻身;平分土地……”这种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宣传形式,成为二百余里任河流域最早接受红色革命宣传信号的特殊载体,载入史卷。因此,不妨说,奔流不息的汉江,流淌的不仅仅是歌,是情,更流淌着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

  汉水东流,秦巴依旧,虽然人生转眼不过百年,但无论世间发生什么,生活总在向前。我们真应好好感谢这些河流,它们让我们明白了活着的意义,使生命变得更加执着、生动和壮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端午插艾
后一篇:捡菱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