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插艾
(2019-05-18 09:13:11)分类: 散文随笔 |
我国的传统节日常常与中药有密切关系,端午节就更为突出,不仅插艾、浴艾、食艾,而且悬蒲、喝雄黄酒、佩戴装有中药的香包等,可谓一个用各种中药驱恶的健康节。
华夏民族的每一个节日都有吉祥物,清明戴柳,端午插艾。柳是春天的象征,古称避邪木,生命力极为旺盛,插在哪儿都能存活。同样,艾也具有吉祥避邪的寓意,又有药用养生的功效。每逢端午来临,华夏大地到处都是“门插艾、香满堂”的景象,插艾成为端午节的第一吉祥符号。
立夏之后是小满和芒种节气,统称为初夏。而初夏的农历四月,正是我国一年中最为农忙的季节,小麦夏熟作物此时籽粒开始饱满,民谚说:“四月立夏又小满,割罢大麦插秧田。”“小满天赶天,芒种时赶时。”农业是华夏民族的命脉,夏收是一年中农民最大的期盼,所以,农忙之季,节日无暇顾及,于是,出现的一个现象是农历四月节日少。
当然,四月初夏真正的炎热酷暑还没有到来。盛夏真正来临是农历的五月。华夏民族在夏季里最盛大的节日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端午“日逢重五,节序中天”,也称端阳节、午节、五月节、天中节等。何为“端午”?《风土记》中说:“端,初也。午,古人常写作五,故称五月初五。”午时古人也当成“阳辰”,所以“端午”又称“端阳”。
自我国先秦开始,农历五月初五就被视为“恶月恶日”,极为不祥,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端午这一天就是华夏民族的灾难日。关于此,古时有不少记载,《风俗通》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意思是这一天忌讳人出生,不吉利,会伤累父母。在古代,黑五月的阴影始终笼罩在端午节身上,挥之不去。于是出现了一系列人的死亡阴影:屈原投汨罗江、伍子胥自刎胥江、曹娥投江寻父等都在这一恶日发生……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并没有科学认识到酷暑造瘟疫对人类的危害,也没有解决夏季瘟疫的好办法,于是,死亡恐惧笼罩着人们,恶月之说成为古代华夏的流行病。
在遥远的古代,华夏民族解决夏季瘟疫的方法是利用巫术祈福,以达到逢凶化吉、驱邪纳祥的目的。巫既是一种宗教祈愿,也是一种医术行为,在我国配合巫术祈福的就是以插艾草为核心的一系列中草药。
艾草生长在潮湿的沟边和小溪边,很容易生长,自古就是治病的药草。艾草首先能治病、防病,中医针灸常常放艾草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荆楚岁时记》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炙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攘毒气。”在民间,每逢端午,门上插艾成为习俗,艾草的味道可以驱蚊蝇,而且散发出香味,有“艾旗招百福”的美誉,成为家家户户喜爱的一种端午节的吉祥物。对于艾草的功效,医术评价极高,《本草》载:“艾叶能炙百病”,入药有去湿、散寒、消炎、止咳等作用,甚至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艾不仅可炙,还可用做药浴用,泡脚、泡身,都十分常见。实际上,在初夏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上,浴佛、斋戒、沐浴等仪式中,就有兰草药浴避邪的内容,只不过那时恶月毒日尚不强烈而已。艾草还能食,在我国南方的传统食品中,就有艾糍粑和艾果之类,民间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说法,可见艾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端午之际,五毒繁殖迅猛、瘟疫滋生,仅用一种艾草尚不足胜算,于是,古人又发明了以菖蒲作宝剑、蒜头作锤子、艾叶作鞭子,三种利器一齐上,护卫家宅平安。菖蒲也是药材,全株有毒,有“百阴之气”,其蒲扇常被方士称为“水剑”,可驱鬼避邪。蒜头的解毒功效,众所周知。艾叶、菖蒲、蒜头这端午的“三剑客”,合力驱恶,成为端午节的一大特点。
对付端午之恶,华夏先民还相继发明了喝雄黄酒、戴五色丝、挂香包等一系列的办法,雄黄酒是一种药酒,有毒性,小孩子禁喝,大人也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如今,端午节喝雄黄酒的很少,但一些地方在端午节有用雄黄酒涂抹小孩子的额头,在额头上画一个“王”的习俗,就是借雄黄驱毒,也借“虎”镇邪。五色丝也叫五花绳,红、黄、蓝、绿、紫,缠着小孩子的手腕上,可避邪驱瘟、逢凶化吉。端午戴五毒香包更是一种驱邪的吉祥物,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是公认的端午五种毒性动物,为了以毒攻毒,华夏民族发明了让妇女儿童戴着中草药的五毒刺绣民间香包,用光彩夺目的艺术精神战胜毒敌,这很有精神力量的创造力。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端午节从曾经的恶月恶日演变成今天的良辰吉日,华夏民族一步步通过智慧,改变着“劫难”,一路过“坎”,顺天应时、祭祀天地、昌应人和,不断创造出华夏民族独特的节日信仰和庆典习俗。艾,作为端午节的吉祥标志物,今天让“艾”传递“爱”,关心每一个亲人、老人、友人的健康,对于端午来说有十分特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