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语典故精选———高山流水;志在四方;割股奉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019-03-28 04:27:25)
分类: 知识窗

[典源]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典义] “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弹的两个琴曲子。后世遂以此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的高妙。宋文天祥说:“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王安石说:“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弦膝上桐。”李好古也说:“流水高山调不徙,钟期一去赏音孤。”

  [典实] “高山流水”是伯牙鼓琴、子期听琴引发的又一典故。其典实不能不讲到成连。成连是俞伯牙另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不仅是师徒,而且还是挚友和琴友,二人经常交流思想、切磋琴艺。

  相传,成连先生也是位非常高明的琴师,其琴艺和声望都在伯牙之上。故而伯牙慕他大名,经过长途跋涉,去拜他为师。成连先生见伯牙虚心好学,求学心切,培养有望,就答应收他为弟子。

  伯牙在成连先生那里,学习了三个冬春。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不懈怠。老师指到哪儿,他学到哪儿。他心领神会,总有所悟。成连先生见他如此长进,心里非常喜欢。一天,成连先生对他讲:“伯牙,你的演奏技巧,有了极大提高。但美中不足的是,你还没有达到得心应手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新乐曲调的高超境界。”伯牙说:“老师真是说到了我的要害处,我也感到琴能弹来,思想感情却抒发不出来,更表达不出自己的琴音和情趣。弟子请老师多指点,多多教诲。”成连先生说:“那好,我有一位老师,住在东海之滨,我们不妨一起去向他请教,帮助你进一步提高吧。”伯牙说:“那真是求之不得呢!”

  第二天,他们俩就上了路,栉风沐雨,晓行夜宿,来到了东海之滨。一望无际的大海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只得扬帆启航继续前进。经过好几天的风浪颠簸,他们好不容易才来到东海仙山之一的蓬莱山。船一靠岸,成连先生让伯牙带着琴先上了岸,并对他说:“你在此稍候,待我去请老师去!”说罢,就把船撑开了。

  伯牙一人留在蓬莱山上,静候先生归来,等啊,等啊,一连等了几天,连个人影儿也没等见。面对他的是浩瀚的大海,一望无际的碧波,汹涌澎湃的惊涛,一个接一个的巨浪;还有那茂密的山林,层苍叠翠的山峰,连绵起伏的山巅,群鸟齐鸣的动人情景。这时,伯牙才醒悟过来,老师是让他全神贯注地听那东海浪涛之声,山峰上的松涛之声,山林中的百鸟齐鸣之声。这气势磅礴、变化万端的自然景象,激起了伯牙的创作热情。于是,他摆好琴,调好弦,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悟到的情感全部都倾注到琴弦上。他弹一遍,听一遍;听一遍,弹一遍。他边听、边弹、边吟、边改进,便创作出了“高山流水”的名曲来。他觉得这东海之滨没有白来,短短的几天时间,就使他的琴音、琴曲、琴艺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这收获真是太大了。就在他有所感悟、大有收获的时候,成连先生把船撑回来了。先生一上岸,就向他热烈祝贺。从此,伯牙成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操琴的高手和名手。

  有一天,伯牙弹琴,心想着高山,琴音里就弹出了高山的万般景象。钟子期听了,说:“善哉,善哉,简直像巍峨泰山屹立在眼前!”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拨动琴弦,心里想着流水,琴声里又弹出了碧波万顷、惊涛骇浪、汹涌澎湃。钟子期听了,又说:“这真是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于是,后来人们就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己、知音,或者用来比喻乐曲的高妙、高雅、婉转动听。

                                                                               志在四方

 [典源]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

  [典义] “志在四方”,志,志向。“四方之志”喻远大理想,表示具有到远方建功立业的志向。后人多用“志在四方”或“四方之志”,喻英雄豪杰的抱负和志向。

  [典实] 晋公子重耳一行,逃到齐国之后,齐桓公给予了极高的礼遇。不仅馈赠给他们金银马匹,而且还把宗女齐姜嫁给了重耳。这时重耳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已有点心灰意冷,贪图安逸日子,不想再离开齐国了。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三年齐桓公死了。齐国发生内讧,新君齐孝公背宋附楚,完全失去了霸主的样子。赵衰等人商量说:“咱们随公子到齐国,原指望借齐国的力量归晋复国,现在看来不行了,我们得想个法子,让公子到别国去吧!”狐偃说:“这儿不是说话的地方,你们跟我到城外桑树林子去吧,那儿僻静,不易走漏风声。”于是,大伙就一起去了桑树林子。狐偃怕有人偷听,四处察看一番,没见着人影儿就开了腔,说:“我看这么着吧!咱们先把行李搬到城外,然后再约公子外出狩猎。到了城外,咱们就请他离开齐国。可不知道去哪国好?”赵衰说:“宋襄公一直想做霸主,咱们先到宋国去看看。万一不行,咱们再去秦国或楚国,总比窝在这儿强。”大伙应和着说:“好!就这么着吧!”

  谁能哓得,就在他们说这一番话的时候,被在桑树上采桑叶的蚕姑齐女听去了。回去便告诉了重耳夫人齐姜。齐姜不动声色,听后就把齐女杀掉了。当晚,齐姜对重耳说:“公子有四方之志,我不阻拦,我已把听到消息的桑女给杀了,您可放心地去谋您的大事吧!”重耳听了感到莫名其妙,一口否认了这回事。第二天,齐姜把这一情况告诉了赵衰等人,说:“你们能这样同心协力劝公子动身,去谋求复国大业,我打心眼里高兴,我完全支持你们的壮举。”赵衰一伙听了很受感动,说:“那就请夫人替我们出个主意吧!”齐姜说:“这样吧,今天晚上我请公子喝酒,把他灌醉。你们就连夜把他抱上车,同你们一块上路去吧!”狐偃听到这儿,情不自禁地趴下给齐姜磕了一个头,说:“夫人能够这么帮助公子,真是难得。”

  入夜,齐姜请公子重耳喝酒。重耳已猜着了几成,却问:“今天有什么事啊,怎么请起客来了?”齐姜嬉笑着说:“听说公子要出远门,特意给你送行呀!”重耳反问道:“到哪儿去呀?我在这儿不是挺好吗?”齐姜说:“好是好,不过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再说您那一些大臣,个个都是文武全才,您听他们的没错呀!”重耳这一下全明白了,生气地说:“今晚这酒我不喝了!”齐姜满脸堆笑地说:“真不去,可别骗我呀!”重耳说:“我说的是真心话,不会骗你。”齐姜说:“去不去由您,请不请由我。要是您真去呀,这酒就算为您送行;要是您不走呀,这酒就算是留您,好不好?”两口子就这样你一杯我一杯地喝个没完,果真是酒逢知己干杯少,两口子越喝越上劲,不觉几巡过去了。齐姜看着丈夫已有几分醉意,便哭在心里,笑在脸上,进一步激重耳说:“一杯酒留一年,再喝几杯,我再留您几年。”说到这儿,重耳也不好推辞,又一连喝了几杯。齐姜为了丈夫的事业,又忍痛割爱地劝了三杯酒。这样重耳一下子醉倒了。齐姜见重耳醉如烂泥,便通知狐偃等人把重耳抬上车辇,离开齐国都城奔宋国而去了。


 割股奉君

  据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爱国主义学者顾炎武在曲沃时的考证,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实为曲沃翼城交界处的绵岭(也叫小绵山)。据传,介子推出走途中还曾在曲沃西海村磨盘岭童(屯)儿庙休息。介子推,亦称介之推、介推,晋国骊姬之乱发生时,他跟随重耳出奔,途中因缺粮,重耳一度饿得走不动路,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汤给重耳吃。这就是“割股奉君”或称“割股啖君”的故事。

  后来,重耳返回晋国登上君位,遍赏跟随他出奔的人,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和母亲一起归隐绵山。

  另据民间传说,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晋文公非常懊悔,亲自去绵山寻找,但介子推始终避而不出。于是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企图逼介子推出山。等火灭的时候,晋文公率人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与老母抱着一棵大柳树被烧死了。晋文公悲痛万分,封绵山为介推田,敕令子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饭,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相传第二年寒食节次日,晋文公素服登绵山向介子推置祭,发现被焚的那棵柳树竟复活了。睹物思人,念及介子推一生追求政治清明的远大抱负,于是封此柳为“清明柳”,并将此日定为“清明节”。

  介子推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在《左传》、《史记》等史书的记载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节。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到两汉之交时才有记载,见于桓谭《新论》。不过,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有句曰:“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立枯”二字,按照王逸的注,就是“抱树烧而死”的意思,这说明至少在屈原时代,关于介子推被焚死的说法就已有了。另外,《庄子·盗跖篇》说:“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这段话中,“割股”与“焚死”的情节都已经出现了。当然,有人怀疑《庄子·盗跖篇》的记载是汉代人“増托”之作不足为信,但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士节》有介子推“赋诗公门”和晋文公“悬赏寻人”的情节,说明在战国时代,民间已经流传着介子推的故事了。

  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极力推崇的的高尚品质,所以介子推也受到了很多文人墨客的赞誉。宋代黄庭坚《清明》诗说“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 明代林魁《寒食题介子祠》诗“但使亡人能返国,耻将股肉易封侯”; 明代吕解元《绵山吊介子》诗“百年节岁同寒食,万里封疆立介休”。(22)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1682年,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伟大的爱国主义学者顾炎武先生,在寓居东韩村韩宣宜园时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惊天名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