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精选:知难而退;宾至如归;天经地义;如火如荼;甘拜下风
(2019-03-28 04:17:27)分类: 知识窗 |
[典义]
[典实]
晋国三军来到黄河边上,听说郑国已经顺附了楚国,荀林父就想回师,说:“没有赶到郑国而劳动了百姓,出兵有什么用?等楚军撤回国以后我军再出动,去攻打郑国,惩罚它降楚也不算晚。”士会不同意这种说法,争辩说:“我听说用兵之道,在于观察敌人的间隙而后发动。德行、刑罚、政令、事务、典则、礼仪不违背常道,是不可抵挡的,我们不能攻打这样的国家。楚庄王讨伐郑国,愤恨他三心二意而怜他卑下;由于他背叛而讨伐,顺服而赦免他,德行、刑罚都完备了。讨伐背叛,这是刑罚;安抚顺服,这是德行,这二者都树立起来了……德行树立,刑罚施行,政事成就,事务合时,典则执行,礼节顺当,怎么能抵挡他?看到可能就前进(见可而进),知道困难就后退(知难而退),这是治军的好方案(军之善政也)。兼并衰弱、进攻昏庸,这是用兵的好规则。你姑且整顿军队、筹划武备吧!《武》篇说:安抚衰弱进攻昏庸,致力于功业所任,这就可以了。”士会不同意荀林父撤兵,主张待机而动。而先毂主张立即投入战斗,因而反对说:“这不行。我们晋国之所以能领导诸侯,是由于军队勇敢、臣下尽力。现在由于不敢作战而失去诸侯,不能说是尽力;有了敌人而不去迎战,不能说是勇敢。由于我们而丢掉霸主地位,不如死去。”先榖坚决主战。结果,晋国由于将帅意见分歧,被楚军打得溃不成军,吃了个大败仗。
[典源]
[典义]
[典实]
子产即公孙侨、公孙成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子产是郑国贵族的儿子,名侨,子产是他的字,又一字曰子美。郑简公十二年为卿,做了二十三年执政,位居相国。
公元前557年,子产随郑简公,带着丰厚的礼物来到了晋国,向当时的诸侯盟主晋平公进贡。时值晋国国丧,晋悼公去世还没有殡葬。晋平公就借口重孝在身、丧事未办,没有按诸侯礼接待他们君臣。人住进了馆驿,带来的车乘和礼物,都还放置在馆驿门外,因驿门狭窄拉不进去,子产君臣要求谒见晋平公,平公拒而不见,子产便命侍从拆掉馆驿墙垣,把装载贡品的车马赶了进去。这对晋平公的不礼遇是一个强烈的抗议。
晋大夫士匄(即士文伯)对子产这种做法很不满,便责备子产,他说:“我们修建馆驿,是为了迎接国宾,接待诸侯,保护宾客财产安全的。你为啥把馆驿墙垣毁了?敝国是诸侯盟国,我家主公令吏人修建馆所,高筑墙垣,厚具墙围,目的是保护宾客,使宾客住进来没有后顾之忧,没有不安全的感觉。你倒好,把墙垣毁了,如果都照你们这样做,我们还怎么接待各国诸侯?因此,我家主公命我问问相国到底为了什么?”
子产回答说:“我们是小国,来求见大国国君,贵国国君不见,又不告诉我们接见的时间,也不过问我们带来的贡品怎么办?所以我们心里着急不安,生怕贡品给晒坏了,又害怕刮风下雨给淋坏了,还怕看管不好给丢失了。因此,我们为了贡品完好无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毁了贵国的馆驿墙垣。”晋大夫士匄说:“既便如此,你们也应该打声招呼吧。”子产接过话头说:“侨(子产)听人说过文公为盟主时,馆驿修得好,亭台楼榭无所不有,宾客住房设施齐全,库房修缮完备,馆内外道路平坦,杂草有人清除,垃圾有人打扫,服务十分周到。宾客来了有人接待,车乘有处放,牲口有人喂,财物有人管,即使文公无暇接待客人,客人也不感到寂寞,正如人们所说的:诸侯宾至,甸设庭燎,仆人巡宫,车马有所,宾从有代,巾车脂辖,隶人牧圉,各瞻其事,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而亦无靡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
子产这一席话,说得士匄哑口无言。士匄也深感无理,便一五一十地禀报了晋平公。晋平公听后也甚感内疚,放下了晋霸主的架子,满面春风、热情洋溢地以诸侯礼接待了郑简公和郑相国子产。这样,就为后人留下了“宾至如归”的典故和成语。
[典源]
[典义]
[典实]
在争辩中,周贵族单氏、刘氏经过密谋杀死了宾孟,拥立世子姬猛即位,史称周悼王。在朝的尹文公、甘平公、召庄公不服,决意要另立王子朝。三家联合兴兵作乱,命上将南宫极率众攻击刘氏,刘氏势单力薄,无力抵御,狼狈出逃。单氏保驾悼王抵抗王子朝发来的兵将。
当时的中原盟主晋顷公,得到周王室发生内乱的消息,便派大夫籍谈、荀跞率兵到周王城成周(今河南洛阳)去迎接周悼王。没有多久,周悼王因病逝世,单氏又和刘氏拥立悼王的同母弟弟句为周王,史称周敬王。敬王既立,王子朝继续作乱,并依靠尹文公等在王城的势力自立为王,把周敬王赶出了王城,寄居于翟泉。当时,周人呼匄为东王,称朝为西王,双方互相攻杀,连年内战,引起宫廷大乱。面对这样的局势,晋顷公在公元前517年夏天,召集合国诸侯到黄父会盟。参加会盟的有子太叔和晋国赵简子、宋国乐大心、卫国北宫喜、郑国子太叔,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会盟的主要议题是商量如何安定王室。赵简子代顷公主持会盟,命令各诸侯国大夫向周天子供应粮食,准备好戍守的将士,说:“明年将要送天子(敬王)回王城成周。”
子太叔进见赵简子,赵简子询问揖让、周旋叫什么礼?子太叔回答说:“这是仪,不是礼。”赵简子说:“请问什么是礼?”子太叔回答说:“我曾经听先大夫子产说过:‘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夫的准则,百姓行动的依据。’天长地久,理所当然,不能改变,更不容置疑。”赵简子听了频频点头,连连说:“我将牢记此言,永生不忘!”在座的听了也肃然起敬。接着,赵简子提出各国按礼行仪,约定日期,为周敬王送粮食和兵卒,并一起帮助周王室迁归都城成周。与会大夫绝大多数对此没有异议,甚表赞同。惟有宋右师乐大心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宋国原为殷商后裔,周王室一直以宾礼相待,哪有客人给主人送兵卒和粮食的道理。这个看法当场就遭到了赵简子和晋国的从臣士弥牟的驳斥,他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说明宋国一贯服从盟主的安排,从未背过盟誓,现在需要大家同心合力为周王室操心时,为何却突然发生异议,这是无礼的表现。乐大心无言以对,只能接受牒命而退。会盟结束,晋大夫荀跞率领着诸联军帮助周敬王复了位,并平定了王子朝之乱。后人便把黄父会盟中提到的“天经地义”的话当做成语和典故流传开来,比喻理所当然,不容怀疑。
[典源]
[典义]
[典实]
按照惯例,中原诸侯会盟,晋国是当然盟主。可是这次会盟,吴王夫差不服,他与晋定公为了争会盟的先后次序,一连闹了好几天。赵鞅说:“这没有什么好商量的,晋国一向是诸侯的领袖,这次会盟依然是诸侯盟主,晋国应当歃血在先。”夫差不同意,让相礼王孙雄去对赵鞅讲:“晋国的祖先叔虞是周成王的兄弟,吴国的祖先太伯是周武王的叔伯爷爷,论辈分大小,晋国差了三代,吴国是长辈,理当为先。再说,以前晋国和楚国订立盟约,已经让楚国占了先,难道说吴国还不如给吴国打败了的楚国吗?”双方争执不下,歃血结盟陷入了僵局。
就在大伙儿都僵着的时候,吴国内臣忽然来报,越王勾践命范蠡为大将,亲自率领大军来攻打吴国。太子友、王孙弥庸已经阵亡了,大将王子地抵挡不住,也退到城里去了。请吴王迅速回国。这件事,要是遇上别人,恐怕就沉不住气了。可是吴王夫差依然很镇静,对王孙雄说:“咱们明天再不能跟晋国啰嗦了。今儿晚上您把三万六千兵马准备好,明儿天不明就向晋军猛攻,非逼着他订立盟约不可。”王孙雄遵照吴王的命令,把三万多吴兵分成左、中、右三路。每路百行,每行百人,列为方阵,共一万人。三路方阵,合共三万人马。中军全体将士,一律白衣,白甲,打着白色旗帜,带着白色羽毛的箭矢,远远望去好像遍地盛开着的茶花。左军一万人,一律红衣,红甲,打着红色旗帜,带着红色羽毛箭矢,远远望去,活像一片熊熊烈火。右军则全用黑色,看起来又犹如一片乌云,黑压压一片。三路大军摆在晋军一里远的地方。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吴王夫差就亲自擂起了战鼓,那三万六千多人马,一听战鼓响,就齐声呐喊起来,吓得各国诸侯直打哆嗦。赵鞅赶忙派人到吴营去打听。夫差告诉那人说:“天王有令(实则是假借天王命令),叫我主持会盟。晋侯要是不服,非要争先后次序,再耽误时间,那你就去对他说,答应在今天,不答应也在今天。”那人回去,把夫差的话告诉了晋定公。晋定公一时拿不准主意。鲁哀公、卫出公生怕晋定公不答应再惹出麻烦事来,于是就一同劝说定公让步,赵鞅也请定公让步,并说夫差也得让步,不然,中原诸侯面子就丢光了。晋定公又打发人去对夫差讲:“天王既然有令,我们哪个敢不听呢!可是贵国既然尊重天王,也是天王的臣下,这吴王的称呼就不妥当,请把王号去了,改称‘吴公’,我们就签约。”夫差听了也觉得有理,就用吴公的名义,第一个歃血会盟,然后由晋侯、鲁
【典源】
【典义】
【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