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语典故精选———秦晋之好;志大才疏;不可逾越

(2019-03-28 04:36:32)
分类: 知识窗

 [典源]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入一秦,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重耳)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典义] 秦晋:指的是春秋时的秦国和晋国。匹:谓对等,相称,也可称之为匹配,即结成婚姻。“秦晋匹也”说的是秦晋好几代国君互相婚配,后人因此称两姓联姻为“秦晋”或“秦晋之好”、“秦晋之合”。时至今日,有些地方结婚还常写这样的横批,以示婚姻完美。

  [典实] 春秋时,秦晋联姻,见诸史书典籍记载的有三次。最初,是晋献公将其长女嫁于秦穆公。史书上谓伯姬,伯为长女也。伯姬为齐姜所生,嫁于穆公为夫人后,曰穆姬,这是随其夫之谥而更的名。按照《春秋三传》上讲,嫁女之名随不随夫是有讲究的。嫁于小国、次国则不从夫之谥,从者乃大国也。秦当时已为诸侯国四强之一,故伯姬随其夫更名为穆姬。《史记·秦本纪》对这次联姻有个简短的记述:秦穆公四年,公元前656年,“迎妇于晋,晋太子申生姐也”。这可能是秦晋联姻史上的第一次婚姻。

  第二次联姻是在秦晋韩原之战以后。事情经过是这样的:秦穆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秦国闹饥荒,借粮于晋。晋惠公与君臣商量,虢射曰:“因其饿伐之,可有大功。”惠公听信其言,于公元前645年兴兵攻秦。秦穆公听后大怒,使公孙枝为将,由自己挂帅亲征。当年9月,与晋惠公战于韩原。韩原在今陕西铜川市至韩城市之间。晋惠公争强好胜,弃其军与秦军争利,不料战马陷于泥泞中,不能自拔而做了秦军的俘虏。穆公押着惠公回到秦国,沐斋三日,准备杀晋君夷吾祭祀天帝。周天子闻之,派使臣对穆公说:“晋我同姓,为请晋君。”夷吾的姐姐、穆公夫人穆姬也哭泣着去见穆公,说:“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穆公说:“我得晋君以为功,你为何哭哭啼啼,不喜而忧呢?今天子为其请命,夫人也为其请命,那就算了!”于是,不但没有杀夷吾,反与夷吾结盟,放归了夷吾。夷吾归晋后,献上了河西五城,又使太子圉到秦国作了人质。秦穆公为了笼络和留住太子圉,将其女嬴嫁给了圉。太子圉后来做了晋君,号怀公,嬴则改名为怀赢。这可谓是亲上加亲,因怀赢是穆公夫人穆姬所生,穆姬是太子圉的姑母。这样小夫妻便是姑表联姻了。这次秦晋联姻发生在晋惠公八年,即公元前643年。

  第三次秦晋联姻,是在晋公子重耳逃国19年之后,在国内外势力支持下,离齐国,经楚国,来到秦国,将要回国即位做晋君前发生的。晋公子重耳在楚成王的支持下,于公元前637年进入了秦国。秦穆公以五个妙龄女子为陪嫁,又要将怀赢嫁给重耳。重耳拒不接受,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原因是这宗婚姻不般配。怀赢是太子圉的夫人,又是重耳的外甥女。伯父同侄儿媳妇,舅父同外甥女儿,这样的关系结了婚岂不是乱伦了吗?这也就难怪重耳怒不可遏地拒绝这宗婚事了。狐偃和赵衰劝曰:“公子结婚事小,回国即位事大,不要因小失大,失去了复国大业。你要是不接受这宗婚姻,秦伯不护送公子回晋国,那就什么都完了!”重耳在无可奈何下,才同意纳怀赢为妻。这才使穆公和穆姬转忧为喜,又一次结成“秦晋之好”。

  由上看来,秦晋三次联姻,皆是为缓解矛盾和睦邻友好,或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婿配的。这种婚姻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如汉时的昭君出塞,唐时的文成公主和番,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志大才疏

 【典源】 《史记·魏世家》:“魏君(文侯)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 《国语·韩赵相难》:韩向魏借兵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不敢从”;赵又索兵以攻韩,文侯曰:“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事后,两国才知道魏文侯是以此来替自已讲和,于是都来朝见文侯,结成魏、赵、韩“小联合”。故而《国语》说:“三秦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魏惠王志大才疏,即位执国,破坏三晋“小联合”,把魏国引上了下坡路。

  【典义】 《吕氏春秋·不屈》对魏惠王志大才疏,穷兵黷武,招致国衰,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当惠王之时,五十战而二十败,所杀者不可胜数,大将、爱子有禽(擒)者也。大术之愚,为天下笑,得举其讳。”

  【典实】 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于第二年即败韩于马陵(在河北大名县东南),败赵于怀地(在河南武陟县西),破坏了三晋小联合。之后,对韩、赵不断用兵。公元前353年国赵邯郸,于第二年攻克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在河南长垣县西北)。”公元前350年,归赵邯郸,于公元前341年又发兵攻邯郸,赵告急于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败魏于马陵(在河北大名东南),虏太子申,杀大将庞涓。魏马陵败北的第二年,秦、赵、齐合兵伐魏,秦大将商鞅用计,魏将公子卬中计,兵败安邑,失去河东。魏经过这几大战役,损兵折将在三几十万人以上。从此魏国走上下坡路,一步步走向了衰亡。难怪人们说,魏惠王志大才疏误国弱国,最终遭致失国。

                                                                             不可逾越

        【典源】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门不客车,而不可逾越。”

  【典义】 “不可逾越”,其原意是说门太小,容不下车,车赶不进去。从广义讲,谓不能超过。后人多以“不可逾越”比喻界限、法规、规矩只能遵守,不能逾越。

  【典实】 “不可逾越”是“宾至如归”引发的另一典故。其典实与“宾至如归”大同小异。大同是由于郑子产拆垣引发的;小异是晋国批评子产毁垣,子产据礼辩白说:“不毁垣不可逾越,我们怎么能礼车赶进宾馆?”晋国人说:“如果都像你们一样,把墙垣毁了,那么我们将怎样保证诸侯的安全和宾客的服务需要呢?”子产说:“晋文公时,我们来如宾至如归。今日来,你们的宾馆门不容车,又不准时接见,我们总不能把带来的贡品扔在街上让它雨淋日晒吧!不得已,我们才拆毁了围墙,把车子赶了进来,把带来的朝见贡品搬进了馆舍,这又有什么不对呢?”士文伯无言以对,把子产的话如实汇报给晋平公,晋平公没有吭气,赵孟便说:“子产的指责有礼有据,我们实在德行有亏,把容纳奴隶的围墙去接待诸侯,这实在是我们的罪过啊。”于是,晋平公以国宾礼宴请郑简公和子产,向他们君臣表示歉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