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语典故精选———居安思危;死而不朽;相敬如宾;不遗余力

(2019-03-28 04:10:09)
分类: 知识窗

 [典源] 《左传·襄公十一年》: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辞曰:“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诸侯无慝,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典义] “居安思危”,是指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和祸患。后世人用“居安思危”劝告人们在度安乐日子的时候,要防备可能出现的灾难。由此还演绎出“居安虑危”、“处安思危”、“安而虑危”等成语。

  [典实] 春秋时期,继齐桓公之后,在中原争夺霸权的是晋国和楚国。这两个霸主,相互争夺着,又相互交替着。那时,战争决定胜负,谁打了胜仗,诸侯就依附谁,谁就做了霸主;谁在战场上失败了,诸侯就离开谁,谁就失去了霸权。晋国霸主传到晋厉公时,由于他沉溺于酒色,信用奸佞,随意杀戮大臣,激起了国内不满和结盟诸侯的不信任,以致晋的霸主地位衰落了下来,楚国的势力在中原逐渐占了上风。

  公元前572年,晋国发生了政变,栾书和中行荀偃联合,杀死了晋厉公,迎公孙姬周回国做了晋君,是为晋悼公。悼公一登上君位,就查办乱臣,任用贤人,整顿吏治,革新朝政,节用民力,平定四夷,使晋国一度失去的中原霸权又夺了回来。历史谓“悼公复霸”。在晋悼公复霸中,魏绛是一个可以称道的贤臣,他为夺回晋霸权立下了不朽功劳。公元前569年,散居在晋国北方的戎狄,有一个叫无终的部落,其首领嘉父派使者孟乐带着贵重礼品来找晋大夫魏绛,托他引见悼公,求悼公与诸戎结盟讲和。魏绛偕同孟乐,一块去晋见悼公。悼公开始不同意,对魏绛说:“戎狄反复无常,贪而无厌,只能靠武力解决。”魏绛劝谏说:“晋国的主要敌人不是北方的戎狄而是楚国。楚国经常派兵侵郑伐宋,凌辱我中原结盟国。中原各诸侯国都盼望着晋国出兵保护他们。如果我们对戎狄用兵,中原一旦有事,那势必要顾此失彼,两面受敌。”晋悼公听魏绛讲得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令他到北方边疆去和戎。魏绛进入了戎地,经过苦心游说,“以货易地”,终于与诸戎缔结了互不侵犯盟约。从此,晋国基本上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全力以赴同楚国争霸中原了。

  晋国与楚国争霸,受害的是位居中原的几个诸侯小国。晋厉公时,郑国和陈国归服了楚国,帮助楚国反对晋国。晋悼公不能容忍他们依附楚国,于公元前571年,派荀联合宋、齐、鲁、卫、曹、莒、邾、滕、薛等诸侯国组成联军,去收复郑国和陈国。时间长了,地处中原的诸侯国也学乖了,都学会了应付楚国和晋国的办法。经常是朝晋暮楚,反复无常。郑国因晋国派来了诸侯联军,便与各诸侯国在城下结盟,又叛楚降了晋。

  郑简公为了向晋国一面谢罪,一面表示诚意,派使者给晋悼公送去了许多礼物,其中有三个著名乐师,十六个歌伎,还有一批珍贵乐器。这时,晋悼公想起了魏绛和戎的功劳,便拿出一半礼物赏赐给魏绛。他对魏绛说:“你教寡人同各部落戎狄讲和以整顿中原诸国,八年中间九次会合诸侯,如同音乐那样和谐,没有地方不协调,请你一起享用他们。”魏绛辞谢说:“同戎狄讲和,这是国家的命运,八年中间九合诸侯,诸侯没有变心,这是君王的威灵,下臣有什么功劳?下臣希望君王既安于这种快乐而又能想到它的终了。正如古书上所说的:‘居安思危’,能思就会‘有备’,‘有备’可以‘无患’。我希望君王能够牢牢记住,就可以永远享受今天这样的欢乐了!”晋悼公听后说:“你的教导,我岂敢不记住。要是没有你,寡人就不能正确地对待戎人,也不能渡过黄河。赏赐是国家的典章,藏在盟府,不能废除的。你还是接受吧!”魏绛这才接受了悼公的赏赐,从此他的府上才开始有了金石之乐。

                                                                            死而不朽

      [典源]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迎)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木废,此谓之不朽。”

  [典义] “死而不朽”,原谓晋范宣子向鲁国穆叔询问的一个问题,穆叔回答曰“立德”、“立功”、“立言”谓之 “不朽”。后人遂以“死而不朽”谓身虽死而声名、事业长存。

  [典实] 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春天,穆叔奉鲁侯之命出使晋国。晋大夫土匄(范宣子)奉命迎接他。士匄问穆叔:“古人云,死而不朽,这是说的什么?”穆叔没有回答。士匄说:“从前我的祖先,从禹舜以上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龙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在周朝是唐杜氏,到晋国主持中原盟会的时候是范氏,死而不朽恐怕说的就是这个吧!”

  穆叔听了稍微顿了顿说:“据我所听到的,这叫世禄,不是不朽。我们鲁国有一位先大夫叫臧文仲,死了以后,他的话世世代代不废弃,即所谓不朽,您说的恐怕就是这个吧!我还听说:‘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若能做到这样,人虽然死了,其德行,其功业,其言论,也久久不会废弃,古人谓此‘三不朽’。若只是能保存姓、传承氏,用来守住宗庙,世世代代不断绝祭祀,没有一个国家没有这种情况,这只能说是官禄中的‘禄之大者’,不能说是死而不朽。”

  而士匄在晋国执政,却不注意立德、立行、立言,而是一味地看重财物。诸侯国朝见霸主晋国,得献上丰厚的贡品。不献上重金和财物就很不好办事。结盟诸侯郑国感到承受不了,在当年二月郑伯去晋国时,郑相国子产就给公孙夏写信,要他转告士匄说:“您治理晋国,四邻的诸侯不听说您的美德,而听说您要很重的贡品,我对这种情况感到迷惑。我听说君子领导国家和家庭的,不是担心没有财货,而是害怕没有好名声。诸侯的财货聚集到国君家里,内部就容易引起纠纷。如果你把这个作为利益,晋国的内部就会不一致。诸侯的内部不一致,晋国的霸主就要受到损害;晋国的内部不一致,你的家就要受到损害。您为什么不明白呢?还哪里用得着很重的财货?你要晓得:好名声,是装载德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和家的基础。有基础才不至于毁坏,难道不应该致力于这个吗?有了德行就快乐,快乐就能长久。《诗》中说:‘快乐啊君子,是国和家的基础。’这就是美德吧!‘苍天在你的上面,不要三心二意。这就是有好名声吧!用谅解来发扬德行,那么就可以装上好名声往前走,因此远方的人就会来到,近处的人就会安心。你是宁可让人对你说‘你确实养活了我’,还是说‘你榨取我来养活自己’呢?象有了象牙而毁了自己,这是由于价钱的缘故。”

  子产的这封信,使晋士匄很受教育。从此以后,士匄减轻了诸侯国对晋国很重的贡品负担,而换来的却是诸侯国对晋国好的德行、好的名声的评论。这样,就为后人留下了“死而不朽”的典故和成语。


                                                                              相敬如宾

 [典源]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

  [典义] “相敬如宾”原意是:冀缺(即卻缺)夫妻,互相尊敬,相敬如宾。后人遂以“相敬如宾”泛指夫妻相处、朋友相处、邻里相处、相待客人等礼貌接待。

  [典实] 公元前636年,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文公修政,封赏从亡,诛杀叛臣,任用贤人,悉心治国,勤王攘夷,取威定霸,继齐桓公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就做了诸侯盟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天下无强矣”即始于此。

  文公八年,随从文公逃亡的贤士、辅佐文公称霸天下的股肱之臣狐毛和狐偃兄弟相继去世了。这如同砍去了文公的左膀右臂,他悲痛万分,哀情难却。就在这个时候,晋大夫臼季(又名胥臣)向文公进谏说:“主公痛失二狐贤才,臣举荐一人可代替他们做卿相。”文公忙问:“此人是谁,现在何地?”

  臼季回答说:“前些时候,臣奉命出使路过冀地,见一健壮汉子正在锄地。正当其时,他的妻子来给他送午饭。他一见到妻子如见到宾客那样有礼貌,便放下锄把。其妻也像他那样注重礼节,双手将饭碗捧了上来,递给丈夫,站立一旁,恭恭敬敬地等待丈夫进餐。夫妻真是相敬如宾。

  “餐毕,其妻小心翼翼地收拾起餐具,面带喜色地向丈夫辞别而去。妻子走后,丈夫便高高兴兴地拿起锄头,拼命地干起活来。

  夫妻之间,尚能如此相待如宾,那对待别人就更没说的了。古语说得好,能施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

  臣还听人说,出门相待如宾,承事如察,仁之则也。此人办事一定是讲信义、讲礼仪、讲仁德的。

  故而,便走上前去,向他请教姓名。原来他就是前大夫郤芮的儿子,名字叫郤缺。郤缺的才德决不在‘二狐’(指狐偃、狐毛)之下,主公可以用之。

  文公听后说:“其父当朝叛臣,获罪被杀,其叛臣的儿子能用吗?”

  臼季回答说:“古时的贤君尧舜,都能选贤任能,主公怎么不能呢?尧王贤德无比,可是儿子丹朱却十分不肖,于是尧就把帝位传给了德声显赫的舜。舜即位,天下大治,人们把他同尧连起来,称之谓‘尧天舜日’,歌而颂之。可是他的儿子尚君也与其父相悖,是个不肖子孙。于是舜又将帝位禅让给禹。历史上称其为‘推位让国,尧舜禹唐’。

  禹,人们尊称其为大禹。大禹的父亲是鲧。鲧奉尧帝之命治水,疏导不力,九年不成,被舜杀死在羽山。可是鲧的儿子禹却把洪水治平,舜便传位给他,使他成了夏朝的开国先祖,遂后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一代圣君。可见贤与不肖,并不是父子相传。父贤子不肖者有之,子贤父不德者亦有之,兄不友弟不恭者还有之,主公何必计较旧恶而抛弃有用之才呢?”

  晋文公听了臼季这一番有理有据的剖白,内心想通了,脸上也变得高兴起来了。立刻要臼季把郤缺召来。臼季随而禀道:“臣惟恐郤缺逃遁,为敌国所用,早已将他接在家中,主公派使者前去相迎,才是敬贤之道。”文公依从臼季的话,命内侍捧了簪缨袍服,去迎接郤缺。

  郤缺感到晋文公派内侍来迎,不好推辞,只得穿戴起簪缨袍服,随内侍一块入朝。文公一见郤缺身长九尺,膀阔腰圆,说话声如洪钟,便十分喜欢。当时,正是狄人入侵骚扰之际,文公便拜臼季为下军元帅,封郤缺做下军大夫,协助臼季处理军务,去进击入侵的狄人了。

  不久文公患病逝世,晋公子獾即位,史称襄公。在襄公执政期间,郤缺败白狄于箕地(今山西太谷县东三十五里),活捉了白狄首领元胡,立下了退敌之功。于是晋襄公褒奖卻缺,升任他为卿大夫,并把冀地重新赐封给他(因为冀地原是他父亲的封地)。由于臼季举荐卻缺有功,晋襄公也赐给了臼季一个县的采邑。

                                                                         不遗余力

 [典源] 《战国策·赵策三》: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典义] “不遗余力”原意是,赵孝成王说:秦国攻打我国,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了,一定是因为疲倦才退兵的。后人遂以“不遗余力”,表示竭尽全力以求达到某种目的;或者说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也没有保留。

  [典实]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坑杀降卒四十万。接着,围了邯郸。后因秦相范雎私心作怪,从中阻挠,秦王把兵撤回本国去了。

  撤兵时,秦国与赵国讲和,并向赵国提出索要六座城池。赵孝成王拿不定主意,给,还是不给?就在这个当儿,楼缓从秦国来到赵国。赵孝成王与楼缓谋划此事,孝成王对楼缓说:“我们给秦国怎么样,不给又怎么样?”楼缓佯装这是国家大事,不是臣下我议的事,便辞谢说:“这不是臣下能够知道的事情!”孝成王说:“即使这样,请试谈一下你个人的见解。”楼缓说:“君王听说过公甫文伯母亲的事情吗?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病死了。妻妾为他在房中自杀的有十六人。他母亲听说后,没有哭,随嫁的妻妾说:‘哪里有死了儿子不哭的娘呢?’他的母亲说:‘孔子是个贤明的人,被鲁国驱逐在外,这个人不去跟随。如今他死了,却有十六个妻妾为他而死。像这样的人,说明他对长者情薄,而对妻妾情厚!’所以从他母亲说的话来看,她是一位贤良的母亲;如果从妻妾嘴里说出这话,一定免不了被人称为嫉妒的妇人。即使说出同样的话,由于说话的人身份不同,那么人们心中的看法就变化了。如今臣下刚从秦国来,如果我说不割城给秦国,那不是好计谋;如果说割城给秦国,恐怕大王认为臣下是为秦国说话。所以不敢回答。假如让臣下为大王谋划此事,不如给秦国城池。”赵王说:“好吧!”

  虞卿听到这件事后,人宫拜见赵孝成王。赵王把楼缓的话给他述说了一遍。虞卿说:“这是楼缓伪装的游说之辞,不可听。”赵王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虞卿说:“秦国攻打赵国,遂后把兵撤回本国,是他们疲倦不堪而退兵呢?还是他们还有进攻能力,只是因为爱护大王才不进攻呢?”赵王说:“秦国攻打我们,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了,一定是因为疲倦不堪,武力不支才退兵的。”虞卿说:“请大王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他武力所不能攻占的城邑割让给他呢?如割让给秦去资助他,这不是帮助秦国来攻打自己吗?照这样下去,明年秦国来攻打大王,大王就没有什么办法能挽救自己了。”

  赵王与楼缓、虞卿之间正在争论不休的时候,秦国派来了讲和的使者,赵一座城池也没有划拨,便签订了和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