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里的猪

分类: 散文随笔 |
古诗文里的猪 |
http://www.dailyqd.com/epaper/html/2019-02/01/302.files/detial_line.jpg |
玉犬辞旧岁,金猪迎新春。2019己亥年是农历猪年。猪作为压轴生肖,位列六畜之首,曾被许多文人墨客写入诗词之中,留下了大量吟咏佳句,读来颇具韵味。 我国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宀为屋也,豕为猪也,两字合写为家字。”甲骨文的“豕”字,长嘴短腿,肚腹肥圆,尾下垂,正是猪的形象描绘。而“家”的含意是在房屋内养猪,家中养有猪,食物能得到保证,生活才能安稳。所以,有了猪,家才算一个真正完整的“家”。 猪在古代有许多别称,西汉杨雄《方言》曰:“猪关东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狶,其子谓之豚,或谓之貕。吴扬之间谓之猪子。”《朝野佥载》说,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宋代孙奕《示儿编》:“猪曰长喙参军、乌金。”清人厉荃《事物异名录》收录了猪的多种异称,譬如乌鬼、黑面郎、长喙将军、鲁津伯、兰子、大兰王、糟糠氏、亥日人君等。 猪屡屡被写入文学作品,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篇:“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描写的是杀猪饮美酒的生活场景。《乐府民歌·木兰诗》中亦有“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之句。南北朝诗人沈炯的《十二属相诗》:“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阴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砧引青怀。狗其怀物外,猪蠡窗悠哉。”诗中将猪的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大唐是一个诗歌璀璨的时代,含有“猪”字的名篇佳作俯拾即是。王驾在《社日村居》中写道:“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字里行间洋溢着乡野乐趣,清新又迷人。李白的《下途归石门旧居》:“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一方面记叙游事,一方面表达对乡情乡景的赞美,呈现出一种“世外桃源”优美的景象。白居易的《春村》“三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农夫舂旧谷,蚕妾捣新衣。牛马因风远,鸡豚过社稀。黄昏林下路,鼓笛赛神归”写出了山村纯朴、恬静、清幽的特点。王绩的《田家三首》中“小池聊养鹤,闲田且牧猪”写得更是饶有趣味,让人难以忘怀。 到了宋朝,苏东坡先后为猪写过不少令人拍案叫好的诗篇。“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这是《闻子由瘦》诗开头一句。花猪,据说是猪的幼崽,小猪刚出生时,身上有花纹,故称“花猪肉”。五天能吃上一顿猪肉,在当时也算得上是难得的奢侈了。在《猪肉颂》里,苏东坡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先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富人不稀罕猪肉,吃猪肉的穷人又不懂得烹调。其实慢火、少水、多酒是烹饪的秘诀。做好后夹起一块放入口中,酥滑香嫩,肥而不腻,肉香四溢。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成为流传至今的一道名菜。陆游的《游山西村》诗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了丰收之年乡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情景,勾起人们对农家生活的无限向往。 金代诗人元好问的《驱猪行》里写道:“沿山莳苗多费力,办与豪猪作粮食……长牙短喙食不休,过处一抹无禾头。”这种猪是最能糟蹋庄稼的,它嘴馋食杂肚皮大,能把粮食吃个精光,把田地踩得一片狼藉。诗人以犀利的笔触,借猪喻人,对那些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的贪官污吏,进行无情的挞伐,寓意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