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梅老翁
竹梅老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8,609
  • 关注人气:2,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禹锡其人其事

(2019-02-05 10:50:14)
分类: 散文随笔
刘禹锡其人其事
梦中寻梦得 陋室依然香
http://epaper2.wjol.net.cn/wjwb/images/2013-08/02/A3/p23_b.jpg

    刘禹锡像。


    

    一间小木屋,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这就是千年之前,刘禹锡在和州(如今的马鞍山市和县)栖身的陋室。

    千年之后,几经翻修,陋室遗世而独立,已非当初的模样,但刘禹锡留给这片土地的《陋室铭》依然脍炙人口。我们仿佛能够从文字中穿越千年时光,读懂那副傲骨背后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获得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踌躇满志 无奈仕途多坎坷

    刘禹锡,出身儒学世家,19岁左右游学长安。当时,年轻的刘禹锡踌躇满志,并不甘心只当一个文士,渴望在政治大舞台上一展才华。

    贞元九年,21岁的刘禹锡与柳宗元一同考中进士,后入朝当了监察御史,结识了志在革新的王叔文。刘禹锡的文才武略,让王叔文大为钦佩,认为其“有宰相之才”。时值唐顺宗即位,起用王叔文执政,王叔文联合王丕、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进行政治改革,人称“二王刘柳”。

    由于改革的措施触犯了权贵的利益,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当年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身为革新核心人物的刘禹锡也在劫难逃,朝廷一道圣旨将已经35岁的他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中唐时期的司马多用来安置被贬谪的官员,没有实权。当时的朗州又“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处在这种情况下的诗人,自然难有大的作为。他怀揣着极度的痛苦,在坎坷不平的仕途路上艰难跋涉。

    10年后,刘禹锡被召回长安。那年三月,他同柳宗元等去长安玄都观看花,见观里桃花满园,忍不住触景生情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哪料此诗被当朝宰相武元衡认为“语涉讥讽”,向皇帝说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把他贬到连州任刺史。

    此后的十多年里,刘禹锡虽然辗转多地,但始终没有被重用。

    〉〉一“气”呵成《陋室铭》名满天下

    因为政治上的不得势,而且又得罪了太多当权者,后来刘禹锡被一贬再贬,最后被贬至安徽和州。

    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厢三房的官邸。可是,那时的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不待见他,把他安排到江边一个只有三间房间的阴冷潮湿屋子里住。可他没想到刘禹锡是个胸襟宽阔的人,总能从逆境里寻找人生乐趣,挥笔写了“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样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

    知县听说后十分生气,便吩咐衙役把刘禹锡的住处迁到城北另一个更加寒酸的屋子里,住房待遇也从三间减少到了一间半。可刘禹锡觉得这儿虽小了点,但位于德胜河边,周围到处是柳树,倒也不错,住得也心满意足。于是,他便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得知后,恼羞成怒,再次派衙役把刘禹锡的住处搬迁到了县城中部一个没有江水和垂柳的地方,而且这回只给了一间房子,只能容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屋。这回刘禹锡真的生气了,可是这一气,却成就了《陋室铭》这篇超然脱俗、意趣高雅的文章。

    刘禹锡还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励精图治一身正气留和州

    刘禹锡到达和州时,正值百年未遇的大旱。和州大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他未及休息,便立即召集州内田父野老了解旱情。随后又徒步走遍州内各地,深入到旱情最严重的地区,亲自发动和参加民众抗旱灭灾。他知道大灾后必有大疫,所以一边视察灾情,一边用他多年留心搜集到的各种单方、验方为灾民看病。

    和州虽然是个著名的鱼米之乡,但百姓生活依然困苦。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四韵》中写道:“比屋恂嫠辈,连年水旱并,遐思常后已,下令必先庚……”充分表达了他对和州百姓疾苦的关切之心。当他结束考察后,立即冒着被削职的危险,大胆上表:“伏以地在江淮,俗参吴楚。灾旱以后,绥抚诚难。谨当奉宣皇恩,慰彼黎庶。”在得到唐德宗的恩准后,他立即下令减免和州农民当年的一切税负,并开仓放粮,赈灾济民。此后,他利用冬闲亲自带领民众挖塘筑坝,疏浚河道,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为今后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率领百姓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励精图治,并做到“遐思常后已”。在他身体力行的感召下,再加上他颁布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令法规,所以经过数月的悉心治理,和州的农业生产又重现生机。

    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六月二十日,刘禹锡就在他的《和州刺史厅壁记》中兴奋地写道:“田艺四谷,拳全六扰。庐有旨酒,庖有腴鱼。”在刘禹锡的治理下,和州一片丰收的景象,他的“革新”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为了表达对他的怀念,和州人为他刻下了“政擢贤良,学通经史,颉韦颃白,卓哉刺史”16个大字。

    〉〉坚毅高洁千古吟唱不忘君

    二十余年贬谪的岁月里,刘禹锡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初次被贬之时,刘禹锡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公元824年夏,他写下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被后世的文学评论家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饿殍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百姓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的诗歌创作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其诗现存800余首,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冬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