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脍炙人口的作品《陋室铭》,被人教版、苏教版和沪教版等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收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陋室铭》短短81字,却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那么,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获得当时当地以及作者本人的哪些信息呢?马鞍山第七中学语文教师丁南给我们进行了解读。
身处“陋室”却能“惟吾德馨”
丁南老师说,纵观《陋室铭》全篇,作者以一种超然的语气来描绘居住环境的清幽宁静、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从而点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结尾更是引用了三位古人——诸葛亮、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孔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来证明“陋室”不陋。“这也有作者以古代先贤自比之意”。
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在丁南老师看来,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种虽处人生低谷,却依然追求精神高雅的情操,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君子情怀。文章文辞简约,语句工整,读来能感受到作者气度温和、从容不迫的风度。
丁南老师说,刘禹锡为陋室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些许讽刺现实的意味。他作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在《陋室铭》这篇文章中,刘禹锡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描述得跟与世隔绝的幽静居所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他对当世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丁南老师说。
托物言志表明自我生活态度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作者在该文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