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宜读书
(2018-12-12 20:18:09)| 分类: 读书 |
冬天是寒冷的,安静的,纯洁的,更是让人清醒的。冬天少了一些诱惑,多了一些寂静,在这样的日子里,最适合去读书。不论是在寒霜铺地的北方,还是夜晚微凉的南国,窝在沙发上,捧一杯暖茶,读一本厚厚的书,都是冬日不可错过的美好体验。
冬天太冷,不宜出门,但宜读书。冬天可以读史,读史可以明智,寒风阻止了我行动的步伐,却无法阻止我飞翔的心。冬天可以读诗,意蕴深远的语言,给我想象的翅膀,让我拥有无边的想象空间。冬天可以尽心地品味周作人的清淡平和,鲁迅的讽刺简练,梁实秋的细腻亲切,张爱玲的典雅飘逸,贾平凹的随意与匠心,还可以感受海明威的冷峻,伏尔泰的咏叹……由文字带来的煦暖气息穿透力很强,足以抵挡空气的寒意。
天寒地冻,围坐炉边,此时书便成了我最好的陪伴。炉子上飘动着蓝色的火焰,室内温暖如春。打开书,文字清新简练,黑白的插图看着舒心、不累。在这寒冷的天气里,身居斗室之间,能随作者去完成一场精神上的旅行,实在是不错的选择。读川端康成的《雪国》,有种虚无的美感。穿过雪国大地,漫天星空,世界静谧。因为读书,心便很容易静下来。此时,书是朋友,也是情人,可以和我畅所欲言心,让我在寒冷中温暖心房。
寒冷的冬夜,我常常选择最随意的阅读方式。或偎坐被窝,或斜倚床头,顺手拿起一本书,慢慢地读。柔和的灯光照在书页上,泛起无限暖意,一杯清茶在侧,茶香袅袅。文字如甘泉,轻轻荡漾于心间。原来生活是可以这么简单充实,只要手中有一本书,身边有一杯茶,胸中就有了一颗淡泊的心。读到兴奋之处,心潮涌动,整个身体便会充满一股暖流,那种惬意和满足,无以言表。
冬天读书,单调的日子,也会变得有滋有味起来。读一些隽永美文,如文火煨汤,未饮而香气扑鼻。汪曾祺言“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实在是令我这吃货深为认同。汪曾祺写食物,豆腐干丝马铃薯,细腻之极但又不觉拖沓;萝卜蚕豆韭菜花,平凡之处又显高雅。虽是望梅止渴,但也能使人在寒冷之中享受幸福的滋味,享受美食带给人的满足感。
冬天读书,能让人领悟温暖的含义,因为精神的收获,才是最大的温暖。冬天是属于“沉思”的季节。动物冬眠,花草为重生蓄势,大自然用素雅的颜色,走出内敛含蓄的回归线。烦劳了一年的我们,也即将在接踵而至的新年节庆中,细数这一年的收获与惋惜。此刻,静心读书,从书中厚积人生,从书中感悟生活,这个冬天会变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宁静而寒冷的冬天,有书,梦就会显得格外温馨;拥书,生活就会异常温暖。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看窗外风雪,摒去一切嘈杂与繁闹,轻轻地翻开书,慢慢品读。“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新酿的米酒香气扑鼻,红泥火炉已经准备好,读书时,以酒佐之,文字便沾上了酒的醇香,自有一种异样的情趣。或再等一二知己踏雪来访,促膝长谈,则更是惬意舒心!
链接
|
|||
|
如何读书这个问题,纠结点是一个略读和精读之关系的处理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处理好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问题。 鉴于知识瀚海无边,而人的精力却有限,就阅读而言,如果贪多,不知取舍,结果会无所专长,得不偿失。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说,一个人一定不要做许多无关宏旨的事,才容易集中精力干成一件事。苏东坡也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有同感:“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世界上有趣味的东西异常之多,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里,如欲有所成就,就必须专注于一事,而不可分散精力于多方面。” 有学者提出“善取不如善弃”的原则。这是由于学问文章之事,本甚广博,一个人的聪明才力,不可能遍知尽能,集中精力于有用之学,才能取得成就。程颐曰:“君之学贵乎一,一则明,明则有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也说:“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教育家斯霞指出:“知识无穷,人生有限,知识的积累应有一个方向,一个范围,一个中心。漫无目的的积累,是很难取得成就的。因此,应该围绕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来积累知识。”当代研究教育学、人才学学者敢峰认为,以有涯的一生,在无涯的知识海洋中扬帆进击,必须要研究学习上的战略问题,打好基础,确定主攻方向,选择最佳的攻关路线,并据此建造起相应的科学的知识结构。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例证,有的人样样都学、行行都干,结果样样不行,行行不专,也就是什么都学,结果连最基本的知识也没有学到。教育家杨贤江强调:“读书宜有一定之秩序。何书宜读,何书不宜读,何书当细读,何书当略涉,何类之书先读,何书继续,均宜有一成算在脑,方可循序渐进,读一书见一书之效,读一时得一时之功。”发明家爱迪生说:“不论是谁,只要把他的思想始终不懈地集中于某一事物上,他终能做出一些东西来,他也终能成功的。” |

加载中…